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教育要闻

融合与共享,传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 广州学校美育在多元融合中探索出综合素质培养之路

  • 发布时间:2020-12-31 13:04:28
  • 来源: 广州市教育局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美育系列综述篇】

  融合与共享,传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

  广州学校美育在多元融合中探索出综合素质培养之路

  开栏语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第一句话,就对美育的重要性进行了高度概括——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广州作为国家的重要中心城市之一,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广州学校美育由来已久,20世纪80年代初,广州市教育局就开始举办各种全市范围的合唱、美术、舞蹈等比赛,师生参与度和积极性都很高。

  近年来,广州市教育局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核心价值取向,紧紧围绕广州城市功能定位,着力构建“政府统筹、教育主管、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学校美育发展机制,统筹整合多方资源,传承弘扬岭南文化,大力推进学校美育的普及与提高,逐步形成“融合与共享、传承与创新、普及与提高”的具有广州特色的学校美育工作发展模式。在促进美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广州市中小学生共享优质美育的目标。

  2020年,羊城晚报历时两个多月跟随广州市美育调研专家组深入全市11区数十所学校开展调研和采访,了解各学校美育的实践和亮点,挖掘美育的真实故事。从即日起,广州市教育局与羊城晚报社共同推出《多元融合,美美与共——聚焦广州特色的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成果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12月4日上午,荔湾区永庆坊金声广场热闹非凡,以区为单位的一个个学生艺术工作坊内,孩子们化身为能工巧匠,勾线描图、刻版印刷、穿针刺绣、劈篾编竹、柿子染布……熟练地制作着各式精美的手工作品。现场展示的1200多件作品均出自中小学生之手,作品取之自然和生活,富有内涵,风格多样,创意新颖,粤韵十足。这是第五届“羊城学校美育节”系列活动之一的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活动现场,也是广州中小学师生的美育盛会。广州学校美育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探索出一条学生跨学科能力培养之道,师生们都很享受美育所带来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搭建多元艺术交流平台,拓展艺术人才培育渠道

  “我很幸运能代表学校来这里展示自己的兴趣爱好——漆画创作,我们在学校美术课上会学习漆画,没想到这个竟然有7000多年的历史。我最喜欢用蛋壳来贴一幅画。”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三年级学生邱志赞在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现场专心致志地制作一个用废旧蛋壳装饰的斗篷。她的指导老师吕惠卿介绍,东风东路小学从2006年就开始在美术课上教孩子们画漆画了,“漆画的创作很考验学生的耐心,我们都取材于生活,基本是废旧物品再利用,每次创作完,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心灵手巧可以变废为宝,都由衷地喜悦。”

东风东路小学学生正在绘制漆画.jpg

东风东路小学学生正在绘制漆画

  “羊城学校美育节”系列活动自2016年开展以来,已经连续成功举办了五届,已成为全市中小学生艺术教育活动交流、学生艺术技能和艺术素养展示的平台。每一届的“羊城学校美育节”包括舞蹈、合唱、器乐、书画及手工艺作品、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成果展演、农村和外来人员务工子女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展演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比赛及展演活动,一般从3月持续到12月,全市师生都积极参与。

  2020年受疫情影响,大部分比赛由学生录制视频参加比赛,但仍难阻挡广州师生对这一盛会的极大热情。据广州市教育局统计,截至12月,数万份参赛作品如雪片般飞来。作为“羊城学校美育节”之一的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今年更是首次同步在线上推出,通过云展厅的方式,充分展示师生们将岭南传统特色艺术工艺融入各种巧思妙想的手工作品中,活动当日在线观看人数达到20万人次。

广州市执信中学琶洲实验学校学生正在制作木版年画.jpg

广州市执信中学琶洲实验学校学生正在制作木版年画

  2018年以来,广州市教育局积极开展具有时代特征、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实践活动,搭建艺术交流平台,拓展艺术人才培育渠道,实现学生的多元性实践体验和多途径学习。广州师生积极参加各类美育展演活动,如组队参加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广州市共获得17个奖项;在广东省中小学生岭南传统戏曲艺术展演活动上,广州市共获得5个一等奖,占了三分之一。

  “美育实践活动是学校美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普及面向人人的美育实践活动’。羊城学校美育节作为广州市常态化的学校美育展示平台,坚持面向人人,为广大学生提供美育实践机会,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丰富学生审美体验、激发审美兴趣。下一步,广州市教育局将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色、校园特色和学生特点的美育活动,丰富学校美育形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全面的美育实践平台。”广州市教育局体卫艺处处长林海英说。

广州市第十四届学校合唱节优秀学校团队展演音乐会.jpg

  广州市第十四届学校合唱节优秀学校团队展演音乐会

  (二)本土文化与美育深度融合

  广州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这为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广州不少学校以校本课程开发为载体,充分发挥课程美育、课堂美育、社会美育、自然美育的作用,不断丰富美育资源,积极推进广府文化进校园,如粤剧、广彩、广绣等。

  “早在2000年左右,广州的中小学就纷纷将传统文化纳入美育的课程体系中,不少学校最初只是把传统文化作为特色课程来开设,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像粤剧这样的广府文化不单单是美育的范畴,还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息息相关,所以传统文化进校园逐步让美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深度融合,不少学校探索出了特色发展之路,学生在陶冶情操之外,综合素质大大提升。”广州市越秀区教育局副局长陈晓说。

三元坊小学学生表演粤剧《我地唔做垃圾虫》.jpg

三元坊小学学生表演粤剧《我地唔做垃圾虫》

  作为广州市首批粤剧特色学校、联合国粤剧文化推广基地,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从2005年起就设立了专门的粤剧班,对爱好粤剧的学生重点培养,师生们共同创编了富有特色的粤曲校歌、粤韵操等。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利”(邻近粤剧艺术博物馆)优势,长期开展“馆校合作”,培训学生成为粤剧讲解员。2019年,学校美育老师与广州大学广府文化研究中心联合主编的全国首套针对广大少年儿童特性编写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走进粤剧》,不但填补了小学缺乏系统粤剧教材的空白,还有利于践行文化传承从娃娃抓起,为在少年儿童中系统开展粤剧文化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蓝本。

西关培正小学学生参加第二十一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jpg

西关培正小学学生参加第二十一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

  西关培正小学将粤剧融入学校教学和活动的方方面面,除了开设课程,有专门的粤剧教材外,每位学生还有一本《粤剧伴我行手账》,与家长一起随时随地记录与粤剧的生活点滴。该校学生唐若珉说,她已立下成为粤剧传承人的理想,也认识到学习粤剧要坚持到底才能成功。

  越秀区旧部前小学的学生张雅雪读小学一年级时才第一次接触粤剧。“孩子们在学粤剧的过程中,唱功不足,所以我们除了把重点放在表演上,还通过分角色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学生边唱边表演,不但学会了简单唱法,还进一步感受到了学习粤剧的乐趣。”旧部前小学校长金秀玲说,张雅雪同学就是这样零基础脱颖而出的,经过几年的培养,她已成长为学校的粤剧小名伶,演唱的红线女经典名曲《荔枝颂》获2017澳门国际艺术公开赛第十一届香港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广东赛区声乐(粤曲)项目学前组金奖。“我们学校像张雅雪这样对粤剧如此喜爱的学生还不少,学校在粤剧普及的过程中,激发了不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让他们获得了更多施展才华的空间。” 金秀玲说。

西关培正小学生在舞台上表演粤剧.jpg

西关培正小学生在舞台上表演粤剧

  近几年,广州市教育局摸清各学校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重点打造建设了一批体现正确育人导向、具有丰富内涵的艺术特色学校和高水平学生美育团队,涵盖民乐、粤剧、通草画、广彩、广绣等多个项目,建有高水平学生美育团队项目学校158所,粤剧特色学校45所,民乐特色学校27所。充分发挥特色学校和高水平美育团队项目学校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与周边学校(幼儿园)“手牵手”等方式,形成区域发展特色和优势。

旧部前小学张雅雪同学演出的《黛玉葬花》剧照.jpg

旧部前小学张雅雪同学演出的《黛玉葬花》剧照

  (三)与高校、广州交响乐团等专业团队合作,共同打造美育高水平团队

  广州是华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具有优秀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各类艺术团体和专业组织相对集中、高等院校数量较多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广州市教育局积极开发丰富的社会资源,探索教育与文化、宣传等部门、高校以及文艺团体的深入长效合作。

  2012年5月,广州市教育局与国内最优秀的交响乐团之一——广州交响乐团合作共建“广州学生交响乐团”(2017年更名为“广州青年交响乐团”,简称“广青交”),是全国首创由职业乐团建立和管理的青年交响乐团,由广州市教育局向广州交响乐团出资购买服务,该团参照职业乐团的建制和管理体系对学生交响乐团进行专业化管理,对所有入选乐团的青少年乐手进行免费的、全面的专业交响乐演奏技术训练,全市热爱音乐的青少年慕名而来。

广州青年交响乐团铜管声部正在演奏.jpg

  广州青年交响乐团铜管声部正在演奏

  不论是“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0周年演出”“广州财富全球论坛”还是“我和我的祖国——广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晚会”,各种大型活动都少不了广青交的身影。广青交还受广州市政府委派出访德国、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法国、捷克、意大利和日本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广青交在广州与国际的文化交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向世界展现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和艺术风采。

  广青交每年的音乐季至少有10场演出,广州市教育局把门票免费分送到各个学校,这些从全市选拔出的广青交演奏者除了要有精湛的表演外,还承担着向同龄人普及交响乐的义务。

2019年7月,广青交在福冈交响乐大厅为广州与福冈缔结友好城市四十周年举行访问演出.jpg

2019年7月,广青交在福冈交响乐大厅为广州与福冈缔结友好城市四十周年举行访问演出

  广州市教育局将购买服务合作拓展到众多高校、专业院团,先后与华南师范大学、星海音乐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粤剧院、广东省民族乐团等11家高校和专业文艺院团合作,重点培养158个学校高水平学生艺术团队,促进全市学校美育优质发展。“每周三下午,我们学校的学生和艺术老师都特别期待广州交响乐团和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老师来学校对艺术团对进行专业指导,学生和老师都收获特别大。”广州市执信中学校长何勇说。从2017年6月开始,广州交响乐团常任指挥景焕、杨艺等数十位声部首席、资深演奏员等担任执信中学交响乐团学生的训练导师,对学校交响乐团进行专业管理和打造。2019年,执信中学交响乐团获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器乐类一等奖。

广州市执信中学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现场表演管弦乐合奏节目《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jpg

广州市执信中学在全国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现场表演管弦乐合奏节目《德沃夏克第八交响曲(第一乐章)

  (四)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城乡美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广州教育集团化办学有效地缩小了区域、城乡、校际的差距,破解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广州市教育局在美育经费投入不断加大的同时,工作机制也不断优化,促进了城乡美育工作的均衡发展,让广州城乡中小学生共同享受优质的美育。

  2020年,广州市教育局通过转移支付累计补助2533万元,扶持7个周边区,重点针对美育工作内涵提升、资源整合、特色发展和改善薄弱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投入,支持乡村学校发挥独特的优势,就地取材、扎根民间,进行“更接地气”的美育。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开设粤剧、广东音乐、广彩、广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其他具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课程,发挥农村学校艺术工作坊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者和继承人作用,既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拓展乡村学校美育资源。

  增城区挂绿小学重点将剪纸作为特色课程引入课堂,开展综合实践及美术教学活动。剪纸工作坊2013年成立以来,多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活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热爱剪纸,热爱传统文化的剪纸小能手,为学生打造更多展现自我的平台,坚持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2019广州市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展示.jpg

2019广州市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展示

  2020年12月11日,第二届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艺术教育成果展演通过网络平台正式上线播出,为农村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搭建交流展示的平台,在线收看师生83.69万人,线上直播收视率创新高。

  广州市教育局创新工作机制,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高校、艺术专业团体和社会机构参与学校美育发展, 2019年秋季选派143名音乐、美术教师重点扶持农村中小学,破解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艺术师资配置不足的难题,同时积极引导和要求各区解决学校音乐、美术教师配置不均衡问题。

  (五)起步早,普及广  让艺术教育真正面向人人

  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艺术特长。”

  广州美育特别注重普及工作,早在1987年,广州市荔湾区三元坊小学便开展民乐教育,全面普及牧童笛学习,学生再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古筝、二胡、琵琶等十多个民族乐器的学习。33年来,三元坊小学一直坚持全校学生从牧童笛、二胡、琵琶,到扬琴、木琴等,每人至少会演奏一种民乐,有超过60%的学生甚至会两种以上的乐器。三元坊小学校长毕小卫说:“让学生们学习乐器,不在乎取得多深的造诣,而在于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凡事专注的习惯,锻炼静下心来做好每一件事情的性格。”

三元坊小学民乐演奏.jpg

三元坊小学民乐演奏

  2016年,越秀区开始在全区推广器乐进课堂,不少学校选择了入门易上手的中华小四弦,如水荫路小学、执信南路小学等。越秀区大部分小学生都会弹奏一种甚至多种乐器,有的家长在孩子的指导下也学会了乐器演奏。“疫情期间,我们也没有间断美育课程,我们让学生提交‘抗疫’的艺术作品,学生和家长都非常积极参与,有的自己作词作曲,亲子表演录好视频发给老师;有的通过绘画、书法等作品创作抗疫英雄事迹……学生和家长们如此积极去动手创作,我们真的很感动,这才是我们美育该有的效果。”水荫路小学校长钟顺柳说。

三元坊小学琵琶弹唱.jpg

三元坊小学琵琶弹唱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音乐教研员陈锦莹说:“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一门艺术特长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陶冶和净化,坚持学习艺术也锻炼了毅力,如果家庭里有学习艺术的氛围,更是正能量满满。推广器乐进课堂,可以构建校园艺术特色,促进核心素养在音乐课堂中的渗透,实现每一位孩子都能掌握一门乐器,让孩子受益终生。”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的南沙区,不少新建学校从一建校开始就把美育放在与语、数、英同等地位,不管从艺术场馆的建设还是师资的配备,都达到了“顶配”。2015年9月建校的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南沙小学,以“星辰大海,踏歌而行”为办学理念,积极推进特色课程“星歌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为师生发展搭建多样化平台,营建“踏歌而行”的育人氛围滋养每一个生命成长。不仅是美育老师担任班主任司空见惯,校长文小武是音乐老师出身,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

广青交少年基础班小提琴声部汇报演出.jpg

广青交少年基础班小提琴声部汇报演出

  天河区为了让美育回归应有的位置,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从2014年开始全区试点美育测评工作。“我们的教研员每个月至少随机去到10所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美育抽测,比如音乐抽测音准和节奏等,美术抽测即兴作画、美术常识等。”天河区教育局副局长王建辉说,通过这样随机检查的方式,督促学校重视美育常态课堂,大大激发了教师们的活力,天河区的美育课堂不断改革创新,“我们认为,要让美育得到最大化普及,课堂才是最主要的战场。”

  除了“以评促教”外,天河区各学校也积极开展课外艺术社团和活动,极大发挥少年宫的作用,每年上半年"天河之春”美育节各种形式的艺术展演和工作坊活动,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艺术展示的舞台。

  6年来,天河区从探索艺术学业素质测评到艺术综合素质评价,再到探索数字化、信息化评价,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数字化测评可以分析个人,学校和区域教学的优势与短板,从而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促进了教育模式的变革,目前,天河区已经形成了量化的过程性评价方案,育人+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基于课标的学业评价体系三大模块,而且,这一切均经过了多年的实践论证和修正,具有良好的可行性,目前正在向全广州市推广。

广州市羊城学校美育节“舞韵飞扬,美耀羊城”中小学舞蹈节目艺术展演现场.jpg

广州市羊城学校美育节“舞韵飞扬,美耀羊城”中小学舞蹈节目艺术展演现场

  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敏生说:“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中办、国办10月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段。这一重要文件,明确了新时代学校美育为什么做、做什么、怎么做。广州市教育局将着力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广州教育新发展体系,加强全市学校美育顶层设计,提升学校美育水平,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形成充满活力、多方协作、开放高效的广州市学校美育新格局,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广州市教育局 羊城晚报社联合出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