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0222148号建议答复的函

  • 发布时间:2022-06-06 14:29:31
  • 来源: 广州市教育局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C类

  穗教案〔2022〕154号

黄妙茜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特色课程专项立项的建议》(第20222148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4月28日、5月11日、6月2日进行了电话、微信沟通。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市教育及文化部门落实建议中提到“文化局把全市及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规整分类,把非遗的推广作为特色课程进校园”的情况。

  (一)“非遗”文化特色课程开设情况。广州市教育局借助我市认定的“非遗”项目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资源,开发广州地方特色教材《乡土美术》《广州音乐》,推动“非遗”文化的教育传承、技艺传承和文化传承。各区也开发出不少区、校艺术特色课程,比如,越秀区有粤剧、通草画、珐琅、广彩、广绣、民乐等;海珠区有剪纸、广彩、广绣、管乐、咸水歌、梳琴、岭南盆景、古琴、陶艺、书法、灰塑等;白云区有客家山歌、江高骑楼等。各学校结合办学实际和专业特色,将“非遗”文化融入教学和校园生活,积极开发符合学校特色的“非遗”文化课程,比如,广州市执信中学创建了独具特色执信陶艺坊,并在高中的艺术选修课程设置中开展陶塑教学;越秀区朝天小学的音乐学科以“广府文化传承本土文化”为主题的课题研究,探讨音乐教学以及音乐特色课程校本开发与实验;从化区第六中学围绕当地风景、特色水果和水族舞蹈等内容进行系列研究,加强对“非遗”文化传承。各学校结合“一校一品”建设,积极将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打造“非遗”文化个性化、特色化发展,如: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越秀区大南路小学的粤剧;广州市第四中学的民乐和西关风情美术;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的版画;海珠区海鸥幼儿园的幼儿刺绣等。

  (二)非遗进校园活动情况。今年以来,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等法律法规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要求,大力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据调查,广州市至少有100余所学校长期开展“非遗进校园”的实践,涵盖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技校、特殊教育学校、高等院校等多个教学培养层次。其中,小学作为最广泛而活跃的校园传播阵地,约占各类学校总数的70%,中学约占17%,较有成效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各有数所,如广州美术学院的“广彩广绣玉雕”课程、广州大学的岭南传统民间工艺美术硕士培养、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的岭南特色艺传承基地建设。全市共有近50项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被纳入“非遗进校园”的教学体系。涵盖从民间文学到民俗的十大门类,为各类非遗打造出较为健全的校园推广体系。其中,广绣、广彩、广东醒狮等极富岭南特色的非遗项目,传承学校均已超过10所,涌现出一批生机勃勃的青少年传承梯队。2020年在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中国青年网主办的第二届“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中,广州市“广府非遗进校园”实践案例入选全国十大优秀实践案例。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开展的“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评选中,共评选出10个精品案例和10个优秀案例,其中我市精品案例占2个、优秀案例占7个,获奖占总数的45%。

  (三)多所学校被认定为非遗传承基地。2021年,广电旅游局开展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21-2023年)的评选认定工作,100家致力于广州非遗社会传承和传播的单位获选。其中,共有学校68所,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职业教育、大学等多个教育层次,“非遗进校园”成果斐然。覆盖非遗面广泛,涉及粤剧、岭南古琴艺术、广绣、广彩、咏春拳、洪拳、醒狮、广东音乐、粤语讲古等非遗代表性项目,涵盖了非遗名录全部十大门类。从越秀、荔湾、海珠、白云等中心老城区的粤剧、粤曲、粤语讲古等广府文化传承,到天河区现代都市商圈中的乞巧文化传承;从番禺、南沙水乡的鳌鱼舞、咸水歌等水乡文化传承,再到从化、花都、黄埔、增城内陆地区的客家山歌、舞貔貅、舞春牛等客家文化传承,各校紧密依托乡土资源,呈现出鲜明的地域色彩。

  二、建议及领衔代表电话沟通中提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作为特色课程进行专项立项(成立专项基金),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和传承的长效化”的推进情况。

  (一)推动相关地方教材进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课本目录,推进非遗文化在学科渗透及校本特色课程长期开展。目前,我市除了开发广州地方特色教材《乡土美术》《广州音乐》外,广州市教育研究院还组织研发了《广州历史》(七至八年级)、《广州地理》(八年级,含光盘)、《综合实践.劳动》(一至十二年级)等含有丰富传统历史文化内容的地方教材,三套教材于2020年12月送省教育厅审定通过,并进入了广东省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推荐目录。《广州历史》有针对性地选择广州地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景观,并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新颖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使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广州、认识广州和中国的发展历程,增强对家乡、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广州地理》(含光盘)采用主题式的体例结构编写,主题包括认识家乡的地理位置、考察家乡的地理变迁、了解家乡的人口状况等内容,具有综合性、地方性、实践性、思想性、时代性等特点,反映了新时代背景下广州的新发展、新变化。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劳动》在不同年级设计安排了内容丰富、学习活动形式新颖的非遗文化教育主题,包括“广彩工艺要传承”“广绣工艺我来秀”“广府美食小达人”“剪纸工艺美如画”“舞动醒狮展非遗”“岭南文化源流长”等等,每个主题学习包括主题包、方案图、劳动坊、成果展四大模块,其中劳动坊包含研究生、志愿者、设计家、工匠师、跟岗员五大类型的探究与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进行非遗文化学习。教育部门将逐步推进此三套地方教材进入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课本目录,供广州市义务教育学校免费选用,推进学校在历史、地理、劳动课程及学校校本课程中系统开展非遗文化等传统文化的教育,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的长效化。

  (二)推进学校开展非遗文化项目式学习。由于学校课时总量限制,学校也可结合相关教材,根据学校实际确定一些非遗文化专题,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在学校开展。教育部门将加强与文广旅局沟通对接,让传承人和教师共同参与教学和活动指导;让学生走进非遗体验中心、陈列馆、传习所,直接体验非遗;通过常规媒体以及网络、自媒体等多种渠道传播、推广非遗。通过以上种种方式对学生加强教育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非遗的文化认同,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校园推广。(三)关于设立非遗文化进校园专项基金情况。在与领衔代表黄妙茜代表电话沟通过程中,黄妙茜代表提出设立非遗文化进校园的专项基金建议。经了解,目前教育及文化部门尚未设立此类基金,如设立此类基金需通过社会捐资解决基金的资金来源,教育及文化部门通过社会捐资设立此类基金的依据不足,可行性、操作性也需进一步研究。

  感谢您对我市中小学非遗文化及艺术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教育局

  2022年6月6日

  (联系人:朱朝晖;联系电话:83356858)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府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