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教育视界

心理健康教育②丨@教师,如何识别、支援和转介心理问题风险学生

  • 发布时间:2021-05-15 18:16:26
  • 来源: 广州市教育局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

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

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

适应环境的能力,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和良好的心理品质;

对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问题的学生

及时给予必要的辅导和干预。

  在广州市政协民生协商平台“有事好商量”2021年第一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托起明天的太阳”的研讨现场,市教育局有关领导介绍了教育系统多年来重点抓好的四项工作:一是加强专兼职心理教师配备,二是开展好以活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三是建好心理辅导室,开展好个别辅导和团体辅导,四是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市教育局今年重点推进专职心理教师的配备和全体教师的培训,今年底要在1000人以上的中学、1200人以上的小学100%配齐心理专职教师,其他学校100%配备兼职心理教师,这项工作也列入了今年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予以推进,有了专业的心理教师,就可以更好地牵头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可以给学生更专业、更精准的帮助和支持。

昨天,

同学们学习了

如何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成为自己。

今天由精神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州医科大学精神卫生学院副院长、

广州市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主任周亮

为我们讲述作为老师,

如何识别、支援和转介心理问题风险学生,

随小编来看看吧~

作为学校班主任、心理教师,

我们每天都在面对各类学生,

了解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

理解和识别心理问题学生,

提供必要的支援和转介,

既是对学生的保护,

也是对自己的保护。

  如何识别心理问题风险学生

  2020年3月,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发布了《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手册》;2021年1月,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了《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指引》,为教育部门开展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提供了专业指引。其中《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干预指引(学校版)》指出:心理健康不仅是个体健康成长的保证,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对于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各部门工作职责给出了指导意见,对学生学习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紧张、行为问题等方面提供了识别标准和应对策略。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最常见的学生心理问题。

  一、焦虑

  生理性焦虑是正常的,但病理性焦虑需要处理。学生自控和自律能力有限,家长或老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目标提出适度的期望值和要求。正常的、中等的焦虑水平有助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习目标的达成。

  识别病理性焦虑要注意三个特征:

  痛苦体验:学生反复倾诉很烦躁,或者表现为独处时经常发呆,莫名落泪,超过两周。

  躯体反应:有身体的一些变化,如头疼、头昏、胸闷、心慌、胃痛、浑身没力气等,生理上查不出任何问题。

  警觉性增加:整天处于紧张状态,容易惊吓,特别是出现入睡困难、浅睡、睡不醒等睡眠障碍。

  二、抑郁

  识别病理性抑郁要注意四个特征:

  情绪低落:情绪持续低落超过两周。

  兴趣减退:原本感兴趣的东西现在不感兴趣了。

  自我否定,学习成绩下降:否定自己的能力,指向学习能力和人际处理能力,“我根本没这个能力”“我不是读书的料”。

  失眠早醒:无缘无故凌晨醒来就无法再次入睡,一周出现三次以上失眠,持续一个月以上。

  三、强迫症

  分强迫思维和强迫动作。反复做或者想一些事情,明知没必要这么做,自己却无法控制,感到痛苦,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例如反复洗手、反复关门、反复检查试卷等。

  四、厌学情绪

  无论什么理由,持续2周以上不去上学;或者间断性不去上学的情况持续2个月一定要重视。

  心理问题高风险的学生,

包括其他有自我伤害

和伤害他人的倾向或者行为

或被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等心理疾病,

出现幻听、幻觉等

严重心理问题症状的学生

都需要重视。

  发现警告讯号的途径

  学生呈现的警告讯号或症状存在个别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压力,有些学生会表现出来,将问题“外化”,而有些学生则可能会显得退缩而“内化”他们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了解学生和他们的日常行为习惯,以便判定学生是否出了什么问题。

  日常发现:做有心人

  学校的辅导需要做到个体化,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可能会遇到自己的心理问题,每位老师都有辅导的责任。作为学校的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要做一位有心人。

  班主任、科任老师、心理老师、门卫、保安、校医及其他学校工作人员都需要树立安全防范意识。比如注意观察学生:是否上课时间不在教室内,而是在校园内游荡?神情是否正常?是否悲伤哭泣,神情凝重。察觉到异常后主动上前询问,表达关注,细心观察,同时联系班主任。

  察觉信号:做守门员

  科任教师和班主任每天与班上学生互动,他们可以成为察觉学生警告讯号及支援学生的重要守门员。

  1.考勤关注。上课的时候关注:比如课前坚持查考勤,对于缺席的同学一定要跟踪,确保其没有异常情况,或者可以请同事帮忙解决。是否有去校医室或者找某位老师聊天,到厕所哭泣等。

  2.留意学生作业/作文内/朋友圈的讯息。

  3.与学生的闲谈中发现其是否有一些危险举动的打算。

  4.从同学、家长的反映中察觉迹象。

  危险信号:做护卫员

  上述情况中如有以下讯号,需要引起高度关注:

  1.在言谈、文章或美术作品中表达死亡或自杀的意念 。直接或间接表达寻死、逃避或永别的念头, 例如“我没用,没有我一切会更好。”“我想一了百了。”“我厌倦这一切。”“你们很快就不用担心我了。”

  2.寻找自杀方法 。从不同渠道(例如朋辈、互联网等)探索各种自杀方法(例如服食安眠药等)。

  3.安顿个人事务,订下计划及/或临终安排,例如转送心爱物品 ,像要诀别般向家人或朋友说再见。

  4.严重的情绪波动,2周以上的失眠和哭泣,有明显的自伤行为出现。此项一定要列入心理危机事件、高风险事件去处理。

  家庭情况/心理普查:做联络员

  注意建立有效的学校-家庭沟通模式,通过掌握家庭情况例如家庭结构、父母关系、经济情况、近期重大事件、是否有心理问题家庭史等各个方面建立心理问题重点关注名单。这份预警学生名单一般只由心理老师和班主任知悉,除非学生出现异常情绪和行为,需要约谈家长。

  如果你作为普通教师,不了解如何处理怀疑有自杀风险的学生,可以向心理老师或专业人士寻求支援和建议,千万不要答应为学生保守秘密。如果你是科任老师或者其他学生信任的学校工作者,你可以说“你需要帮助,班主任和心理老师可以和我一起帮助你,你可以像信任我一样信任他们”。

  如何支援心理问题风险学生

  当心理问题高风险的学生因为学业、人际、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处于情绪激动或明显低落期的时候,向你表示他们需要帮助,或者你观察到他们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转变,我们要怎样支援他们呢?

  大部分青少年表示,当他们有机会倾述自己的问题,会感觉松了一口气,感谢有人关心自己的感受。

  1.建立关系,表达关心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回应学生的需要。如果学生主动交谈,可以先耐心了解情况并表达关心,让学生知道你展开对话是出于对他/她的关心和担忧。你可以说出你的观察,并请学生分享更多他/她现在的处境。

  例子:

  “我注意到你最近似乎闷闷不乐,有事情困扰你吗?”

  “想和人谈谈的话,随时可以来找老师帮助……”

  “我最近注意到你上课时一脸疲倦,我想知道你一切可好吗?”

  利用开放式提问,让学生讲述更多自己的处境。你可以先慰问其健康或日常情况。

  例子:

  “你最近睡得好吗/胃口如何?”

  对于高风险的学生:避免带有批评或指责意味的说话,例如:“我发现你这个学期的成绩退步了……”或“你最近常常不交作业……”

  如果提到了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问题,你要谨记自己的角色和限制,向心理老师、专业人士征询意见和寻求支援。

  2.对讲述个人问题的难处表示理解

  这样的“聊天”并不是一次就能有效果的。讨论自己的难题或负面情绪并不容易,学生们可能还没准备好倾诉,除非你注意到学生有实时危机,否则告诉学生不想马上就讨论问题也没关系。

  你可重申自己关心对方,并告诉他/她可以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向谁寻求支援。有些学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打开心扉。

  如果他提到有自杀念头的话,不要答应为他保守秘密,为了安全起见,这件事必须告诉学校领导、家长、心理老师等相关老师,这才是对学生安全最大的保障。

  可以告诉学生,你很关心和注重他的隐私,但是出于安全的考虑,你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渡过困难,但这件事你一个人并不能完成,你需要告诉可信可靠的人,以给他提供更好的帮助。

  如何转介心理问题高风险学生

  在应对心理问题风险学生的时候,如果感到涉及到安全问题而无法处理,可以知会班主任,而班主任需要进一步对家庭情况进行确认,如果发现家庭支持不足,可以先和学生进行谈话,并和家长联系,请家长一起关注学生的问题。

  如果识别到问题严重,可和心理老师一起约见家长,或者请心理老师和学生交谈。对于自伤自杀危险的行为,在稳定情绪后,心理老师和班主任可以通知家长,建议立即转介至相关心理医院。以帮助他们意识到他们的问题需要别人帮助;允许他们说出自己的困难;告诉他们哪里可以求助;协助他们应对求助的顾虑。

最后,

认真对待每一个生命,

别忘了也要照顾好自己。

以下是广州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提供给大家参考的

可以转介的医院或机构,

记好啦~

广州市部分医疗机构

精神门诊(心理门诊)点

1.jpg

2.jpg

3.jp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