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教育新媒体

关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和情绪问题,请从这些方面做起

  • 发布时间:2023-02-08 09:45:34
  • 来源: 人民教育、教育导报、现代教育报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心智还在发育中的青少年非常敏感,他们用自己的心感知着周遭事物,但是不会自我调节,不懂得如何正确释放自己的情绪,如果不及时疏导,很容易导致严重的后果出现。这就需要家长的正确教育和耐心引导。

  父母觉察到孩子的异常并提供积极的关心、尊重、理解和支持,成为孩子所需要的陪伴者,将会极大地影响孩子情绪变化的走向,并帮助孩子顺利完成青春期的自我探索,避免青少年抑郁症发生的可能性。

  如何辨别

  青少年潜在抑郁的求救信号?

  让我们共同学习↓

  2021年3月1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报告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7.2%,重度抑郁为7.4%。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对抑郁得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抑郁的平均水平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加,抑郁在青少年群体中不是小概率事件了。

  很多孩子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状况不好,或者还没有能力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抑郁症状,只是每天都会纠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产生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怀疑。

  据心理科普,抑郁症虽然隐蔽性强,但也有一定的迹象。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家长只看到表面现象而不了解潜在的根源,误把青少年抑郁当成是青春期叛逆,习惯性理解成孩子只是青春期到了,叛逆、不愿学习、意志力不足、内心不够强大等。这种误解往往会加深亲子矛盾、家庭冲突,甚至加重孩子的情绪问题。

  因此,及时发现青少年抑郁的预警信号,尽早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帮助孩子应对抑郁情绪,避免孩子发展成严重的情绪障碍尤为重要。

  出现这些表现时

  孩子可能抑郁了‍

  孩子的情绪状态异常

  情绪容易变得低落,难以高兴起来;

  容易烦躁,不耐烦,发脾气;

  情绪敏感,容易悲伤哭泣。

  孩子的兴趣改变

  对喜欢的东西兴趣变弱,乐趣减少;

  对新颖的东西没有兴趣,无精打采,经常有无聊感;

  喜欢寻求刺激,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例如抽烟、酗酒、自伤、离家出走等。

  孩子在校表现的变化

  出勤情况:不愿意上学,甚至不想去学校;

  学业成绩:一落千丈,甚至变得很糟糕;

  行为问题:与人打架或者被打,被同学排挤孤立。

  孩子的社交行为变得不正常

  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减少了;

  课外活动或周末活动的模式突然改变;

  远离人群,放弃以前建立的友谊和社交活动,退回到自己的房间或者转向网络世界等;

  过于黏人,不可控制地需要跟某个人待在一起;

  对他人的行为敏感,容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极大的情绪反应。

  孩子的身体状况变差

  容易疲劳,感到精力不足,喜欢赖在床上;

  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忧虑,害怕自己患上不治之症;

  出现与生理状况不匹配的身体不舒服,如头痛、胃痛等;

  体重明显减轻或增加。

  孩子的饮食失调

  对食物变得很挑剔,对食物的兴趣减弱甚至丧失了;

  突然有不可抑制的进食冲动,不能享受进食的乐趣,只是机械式把食物塞进口中吞下去,肚子很难受也无法停下来;

  突然吃超量的食物,食后催吐,吐后再吃。

  孩子的睡眠不稳定

  失眠,入睡困难,翻来覆去睡不着,或者容易早醒,醒后无法入睡;

  睡得过多,即使每天睡十多个小时,醒来依然疲惫不堪;

  睡眠过程中梦多,容易惊醒。

  孩子的认知功能下降

  注意力集中困难,学习效率变低,需要花比以往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功课;

  记忆力下降,不容易记住要学的知识,记住了也容易忘记;

  做事犹豫不决,即使简单的选择也变得很困难。

  孩子的自我评价变低

  对过去的错误耿耿于怀;

  觉得自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失去活着的意义;

  不恰当的内疚感,将事情不好的结果过多归责于自己;

  反复思考死亡,觉得自己死了可能会更好;

  反复出现自杀的想法甚至有具体的自杀计划。

  家族有抑郁病史

  有研究表明,如果家族中有抑郁病史,子女发生抑郁的风险增加4-6倍,并且子女发病年龄会偏早。

  孩子有情绪起伏是很正常的,但我们一定要重视孩子抑郁的可能性,识别青少年抑郁的预警信号,避免孩子的负面情绪堆积如山。青少年抑郁有时很难识别,如果发现孩子有“不对劲儿”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

  家长:

  加强观察和警惕‍

  1. 抑郁症的患者往往容易在深夜、独处时痛哭。父母可在这个时段多加观察,或者结合是否有擦泪纸巾、枕头泪渍等迹象来初步判断。

  2. 抑郁症往往有失眠症状,难以入睡,或者易醒,睡眠质量很差。这又会影响到他们白天的状态和情绪,状态差、情绪差就更容易出现灾难化思维,更睡不着,进入恶性循环。所以,孩子经常失眠是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明显信号。

  3. 因为容易失眠,压力大,孩子的学习状态会有所下滑,出现上课分神、注意力不集中,考试前非常紧张、焦虑等表现,成绩很可能有所下滑,这些都是典型的学习障碍表现。高度重视学习成绩的孩子往往会非常焦虑,加大力度自我施压,但往往难以奏效,反而恶性循环。在一次次尝试调整学习状态失败后,孩子的内心可能已经“抑郁”了,但外表还强撑着。

  4. 如果感觉孩子跟父母交流时总是报喜不报忧,或者总是不愿意透露内心的感受,那也要加强注意。不要以为孩子总是阳光、积极、正能量,这就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真正心理健康的孩子应该有正常的喜怒哀乐,也有生活和学习上的压力。但他们愿意倾诉,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时会积极求助。

  所以,孩子有较大的情绪波动时是否愿意向父母敞开心扉,透露心声,这是判断亲子关系是否真正亲密、孩子是否真正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5. 既然抑郁症的孩子在父母面前有可能伪装,那父母要主动跟孩子认可的老师、朋友、同学保持良好的关系。绝大部分抑郁症患者即使再坚强、演技再好,在他们痛苦得难以独自承受时,往往会向信任的人透露部分心声。

  6. 如果发现孩子有自残行为,一定要高度重视!自残是极其危险的信号!青少年患者的自残行为往往出于释放压力,这说明他们内心的压力已经接近令其精神崩溃的临界点了。这时父母一定要对孩子共情、倾听、积极引导,多给予高质量的陪伴,缓解他们的压力。

  青少年自身:

  多种方式进行心理调适‍

  1.抚慰自己的情绪。很多时候,不确定性本身并没有那么让人困扰,反而是随之而来的情绪反应让我们迷失自我。如果事情让你感觉很不安,可以通过图画、写作或是和好朋友聊天的方式,把心中的情绪表达出来。

  2.灵活应对未知的挑战。在面临困难时,相信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找到一个方法去做,如果有效就继续,无效就换个方法。冷静下来,分析一下挑战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和困难有哪些,尝试制定应对挑战的计划A,当然也要有一个可以接受的计划B或计划C。

  3.关注可控的部分。不妨尝试着停下来,去思考5个问题:今天有什么事情值得我快乐?今天有什么事情值得我感激?今天有什么事情值得我自豪?生命中有谁爱我?我更爱谁?生命中有什么事情值得我努力追求?当人们停下来进行思考的时候,就越能与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拉开距离,看到周边的助力,找到生活中确定而微小的幸福。

  专家强调:

  打破孩子不良情绪生长的温床‍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表示,其实青少年抑郁症离我们并不远,当孩子“不乖”了,把心“封”起来的时候,家长和老师应该引起重视,主动及时就医。

  袁勇贵说,有些父母陪伴缺失,将孩子丢给老年人带;有些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让孩子长期活在巨大压力中,总是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有些家长对孩子完全贬低……这些都成为了孩子不良情绪生长的温床。在不经意间,“心灵的感冒”——抑郁症就找上门了。还有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发生任何事情,家长都帮着孩子处理好,孩子不需要操心,最终导致孩子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就会产生抑郁的情绪。

  孩子出现一些负面情绪,家长应该怎么样帮助孩子去调节这种情绪和心理呢?袁勇贵建议,第一,家长不要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不要总是去比较,特别是自尊心强的孩子,或者说成绩好的孩子,不能给他更大压力。“我们经常讲要跟自己比,今天比昨天好了一点就行了,总是‘比较’会比出问题来。”

  第二,要放松。孩子要有学习的时间,也应该有玩的时间,很多家长一看到小孩玩马上就骂,就会让孩子非常反感,容易造成更多的压力。

  第三,要运动。运动本身可以改善情绪,释放压力,家长要给予孩子充分的运动时间。

  第四,生活要规律。不能每天作业都写到半夜,要给孩子休息时间,帮助他提高效率。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心情压抑、愉悦感缺乏、兴趣丧失,伴有精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障碍、自我评价下降、对未来感到悲观失望等表现,甚至有自伤、自杀的念头或行为,持续存在两周以上,就要警惕患有抑郁症的可能,及早找专业的医生问诊。

  要警惕抑郁症的认知症状对日常工作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比如,记忆力下降:记不住事;注意力下降:上课时总是走神;执行功能受损:犹豫不决、难做决定;精神运动速度减慢:反应慢,总是跟不上别人的思路;另外,还有不少人会莫名其妙地表现出一些躯体化症状,比如头疼、经常拉肚子等,这样的抑郁症通常很难发现,患者一般不会到心理科就诊,跑到其他科室又查不出原因,也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这些青少年的身体或不当行为状态,在很多家长、老师眼中,很容易与思想品德、个性问题相混淆。但对于心理精神科医生来说,这些恰恰是青少年抑郁情绪或疾病的表现,需要得到专业的治疗与支持。


来源:人民教育、教育导报、现代教育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