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吃上好鱼!广大这个团队“十年磨一剑”

  • 发布时间:2023-12-22 10:52:43
  • 来源: 广州大学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在广大,有一个团队

和一条鱼打了十余年交道

他们跑遍了无数江川

走遍了岭南的市场

在潭江边上,在“产研学”合作中

校企连心,共仰星空

继往开来,协同育人

团队带头人舒琥教授说:

“要把这条鱼献给每一个中国人”

  11月16日下午,广东省首家省级水产原种场揭牌暨广州大学与广东联一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产学研”签约仪式在开平市月山镇联一水产公司顺利举办。

 微信图片_20231220153817.jpg

  ▲联一水产公司获“省级潭江大刺鳅原种场”揭牌仪式

  这是属于省级首家鱼类原种场的喜悦时刻,是广州大学开展“产学研”的又一新突破,亦是大刺鳅科研的又一春暖花开。

  大刺鳅种质资源的挖掘利用以及快长新品种的培育,是广东省乡村振兴战略专项以及种业振兴项目的一部分。自2018年联一水产公司与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舒琥教授团队签约合作以来,潭江大刺鳅保种育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今年8月,公司获得“省级潭江大刺鳅原种场”认证,成为首家省级鱼类原种场。

  联一水产获得认证的背后,是舒琥教授及其团队的倾情投入。热爱水产养殖的他入行30多年,走遍珠三角以及粤东西北地区,深耕于鱼类繁育及鱼类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同时,在多年产学研实践中,他与同道者一起探索着生物科学专业实践人才培育的新模式,培育了许多优秀的海洋水产生物技术人才,和海洋水产养殖业一起走向未来。

微信图片_20231220153829.jpg

  ▲舒琥老师与研究生团队在原种场做实验

01

结缘潭江大刺鳅 “十年磨一剑”

  大刺鳅,俗称刀鳅,别名有纳锥、石锥、粗麻割、辣椒鱼、刀枪鱼等,属于合鳃目、刺鳅科、刺鳅属(Mastacembelus)。其味道鲜美、富含营养,深受食客喜爱。但由于人工捕捞、环境污染、野生资源少、养殖难度极大,价格水涨船高,普通百姓望而却步。

  2010年,舒琥教授及其团队开始了对大刺鳅的研究,在整个珠江流域、华南地区进行了野生资源情况的调查。功夫不负有心人,舒琥教授团队发现,联一水产公司所在地江门的母亲河潭江,大刺鳅的数量多、性状较稳定、生物遗传多样性丰富,非常适合新品种培育。

  在培育大刺鳅新品种强烈共识的推动下,十年前,联一水产公司与舒琥教授团队因大刺鳅结缘,建立长期产学研合作,开展了大刺鳅的种质资源保护和新品种(系)选育工作。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逆折岩峦皆为平常。从2010年开始,舒琥教授自己开车,在坑坑洼洼的泥石山路上奔波,在无数条河道之间摸索。为研究大刺鳅性腺发育周年的变化情况,教授团队要在冬天冰冷的河水中取样。不仅如此,“要了解当地的情况,不走市场是不行的。”这就意味着,要一个一个市场地走,通过与卖鱼的老板、摊贩交流,根据他们提供的信息,再去沟通联系渔民。

  大刺鳅科研的“实验材料”也价格不菲,野生种鱼价格昂贵,100多到200元一斤,还有其它各类相关材料。在原广东省海洋渔业厅、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广东省教育厅和中国-东盟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及广东省乡村振兴项目等的大力支持下,团队得以把项目做下来。

  在新品种的培育过程中,更少不了“拘小节”的功夫。舒琥教授介绍,从亲本的选择,到饵料筛选;从养殖的条件,到繁育的方法,再到新品种的选育产生,每个部分都要从细节入手。比如,大刺鳅多以动物性食物为主,为了便于培育,需要经过人工驯化,让它从“野鱼”变成“家鱼”,习惯吃人工饲料。再比如,大刺鳅的生长过程呈现明显的“性别二态性”,雄性比雌性生长快,全雄单性育种的价值更高。可实际养殖过程中,雌性的数量通常达到80%以上。在每一个阶段和领域的研究中,舒琥教授团队不断突破技术上的难题,获得大刺鳅性别特异性分子标记,解析了养殖大刺鳅存在的雄转雌现象,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同时将探索出的研究方法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

  “十年磨一剑,其实想做一个新品种,就做这么一条鱼,‘八年抗战’可能都不一定能抗得下来,所以有时候就是要坚持。” 

  关关难过关关过,长路难抵热忱心。“研究绝不仅仅是为了发表文章,科研,更是为了解决实际生产上的问题。”论文的每一张纸、每一个字,实验室里的每一个日夜、每一张专利证书,都是为了回答乡村与企业提出的实际问题。科研工作者既要时刻关注国家与地方发展需求,又要积极落实生产实践。舒琥教授说,科研工作者应该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02

“产学研”中育人才

薪火相传耀初心

  校园环境有限,难以满足相关科研生产要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二十年前就开始积极推进科教融合、产教协同,进行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从鱼缸走向池塘,从实验室走向江河、海洋。学院和生物技术校企协育人基地群、广东省教育厅大学生重点校外实习基地群等合作,培育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在池塘边上,师生们可以观察到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变化,以及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可以获得真实的数据和经验,也更容易发现实际的问题,从而推动解决水产种业中出现的"卡脖子"问题。

微信图片_20231220153839.jpg

  ▲师生参观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石斑鱼育种

  学院还创建了“生物技术校企协同育人班”,获得教育部新农科项目的支持,开展学研产科创“五位一体”的生物科学专业实践创新模式的实践,将育人班同学派往企业、研究所中观摩学习、实习、科研,在总结、实践中不断创新,助力乡村振兴。

  迄今为止,舒琥教授已经培养了40多位研究生。其中,杨扬同学给教授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在实验室,他潜心做实验、写文章;在鱼塘,他脱衣下水,拉网、抓鱼。2022年,杨扬被评为广东省年度大学生。

  科研人的初心代代相传,薪火不曾熄灭。“水产研究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工作,舒琥教授时刻教导我们要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舒琥教授的学生杨扬说,“导师的这句话深深刻在我心里,激励我去践行。” 在导师的带动下,他坚持科研应该基于实际环境和实际情况,通过观察、实操和研究,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今,杨扬将推进研究与新青年担当时代重任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利用种质资源以及研发适应深远海养殖的新品种,扎根于一线,在自己的领域熠熠生辉。

03

续写大刺鳅科研故事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和幸福

  一直以来,渔业在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中扮演“中坚角色”,水产食品的发展对保障21世纪的粮食安全和营养需求做出了日益重要的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树立“大食物观”,建设“蓝色粮仓”,令舒琥教授团队深受鼓舞:在“大食物观”战略下,种业发展空间广阔,优良的海洋品种将为实现蓝色粮仓建设贡献不可或缺的力量。

  设立校企联合项目之始,舒琥教授有两个目标,一是争取取得原良种场认证,二是继续培养大刺鳅新品种(系)。如今,经过校企双方共同努力,联一公司获得省级原种场认证。在喜悦之余,舒琥教授继续投身于第二个目标,继续钻研大刺鳅新品种培育工作。

  和一条鱼打了十多年交道,看着大刺鳅的培育方法一步一步建立起来,舒琥教授还有更多的期待: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取得更多的突破,填补更多技术空白,获得优质快长的大刺鳅新品种;让这一条鱼,从潭江走向实验室,从实验室回到潭江,又从潭江流向市场,最终回到老百姓的餐桌上。

  舒琥教授正在撰写大刺鳅相关研究的专著,让更多的研究者都能关注大刺鳅的培育和养殖,让更多人能够参与进来,出成果、回报社会。面向未来,舒琥教授将继续带领团队研发品质优、产量高的大刺鳅新品种(系),以科研成效助推大刺鳅产业化发展,让老百姓养得活、吃得起、赚到钱,守护每一个人“舌尖上的安全和幸福”。

结缘大刺鳅,发力“产学研”

岭南的每一条河道中

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水产养殖、良种研发

长路漫漫,柳暗花明

科研人坚信

前路可达,未来可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