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开 > 部门文件 > 其他文件

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微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建议与指引》的通知

  • 发布时间:2025-03-21 17:06:46
  • 来源: 广州市教育局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各区教育局、各直属中小学校:

  依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规定,按照《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广州市教育局关于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通知》要求,切实落实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进一步优化学校课间活动管理,引导学生课间走出教室、走向户外,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的活动时间,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现印发《广州市微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建议与指引》给大家,供各区、各校参照实施。

  附件:广州市微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建议与指引

  广州市教育局

  2025年3月19日

  附件

  广州市微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建议与指引

  依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规定,执行《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50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两小时的通知》(粤教体函〔2025〕8号)《广州市教育局关于保障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的通知》(穗教体卫艺〔2025〕1号)的要求,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改善学校体育办学条件,切实保障每天校园体育2小时,进一步优化学校课间活动管理,引导学生课间走出教室、走向户外,确保学生每天有足够的锻炼时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增强学生的体质,现就实施微课间体育活动的有关建议与指引如下。

  一、活动目标

  (一)体育活动目标:通过微课间体育活动,走出教室进行微运动或休闲运动,以放松身心和保护视力为主要目的,同时增加学生体育活动量。

  (二)健康发展目标: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积极适应外部环境,有效调控情绪,培育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

  (三)品德培养目标: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律性、规则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等。

  二、实施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学校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组织学生自主活动或集体活动,建议开展小运动量项目活动,主体10分钟活动,学生心率原则上控制在130次/分钟以下,在下一节课上课前学生通过放松,心率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实操性原则:学校根据自身的场室情况,因地制宜,分区分室分班设定好活动区域。下课后,要求学生走出课室,指引学生走向户外,进行自主休闲活动或集体微活动,以调节身心和眼睛保健为主。

  (三)兴趣性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学校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活动内容,充分考虑学生的愉悦体验感,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尽情“撒欢”。

  (四)安全性原则:学校组织或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和内容,但要确保安全,培养学生安全预判能力,教师要高度重视安全管理,避免任何伤及学生自身的事故发生。活动应安排专人或团队负责。

  三、活动内容

  (一)一、二年级:一是建议以简单易学的韵律操和趣味小游戏为主。如韵律操:节奏明快,动作简单,易于模仿的体操类项目;趣味小游戏: 如“木头人”、“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规则简单,参与度高,能活跃气氛。二是可适度融入基本运动技能项目。包括:移动性运动技能、非移动性运动技能和操控性运运动技能项目。三是开展校本特色项目活动。学校根据自身的体育特色项目,设计与之相关的体育活动,提升学生对特色项目的参与度和体验度。如羽毛球特色学校,可开展握拍、挥拍、击球、抛球等项目。

  (二)三、四年级:一是建议以“地面体育”为主,如跳房子、跳飞机、跳格子、“抓子儿”、滚铁环、打陀螺、防控近视等各类游戏活动。二是可适度融入发展柔韧性、协调性、反应能力的活动项目,如:横/纵叉、仰卧推起成桥、正反口令练习、“红绿灯”游戏、抓握、抛接等项目。三是开展校本特色项目活动。学校根据自身的体育特色项目,设计与之相关的体育活动,提升学生对特色项目的参与度和体验度。如篮球特色学校,可开展拍球、带球走、地滚球、抛接球等项目。

  (三)五、六年级:一是建议以“空间体育”为主,如踢毽子、跳皮筋、丢沙包、捉迷藏、跳长绳、花样跳绳等活动项目。

  二是可适度融入发展柔韧性、灵敏性、力量性活动项目,如立位体前屈、跪姿肩部拉伸、灵敏球练习、躲闪、平板支撑等项目。三是开展校本特色项目活动。学校根据自身的体育特色项目,设计与之相关的体育活动,提升学生对特色项目的参与度和体验度。如足球特色学校,可开展踢球、带球走、传地滚球等项目。

  (四)七、八、九年级:一是建议以专项运动技能项目为主,开展各种球类的单一或简单组合技术活动,如投篮、射门、运球、传球活动等;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二是可适度融入田径类、体操类、中华传统体育类、新兴体育类等低运动量的专项运动技能项目。三是开展校本特色项目活动。学校根据自身的体育特色项目,设计与之相关的体育活动,提升学生对特色项目的参与度和体验度。如排球特色学校,可开展垫球、传球、扣球等项目。

  除此之外,鼓励开展具有中国传统体育特色项目或岭南特色的活动项目,如民族舞、传统武术、旱地龙舟、咏春拳、英歌舞、小醒狮等。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管理。建立组织机构,成立领导小组,校级领导、中层干部、教职员工等,全员参与。充分发挥体育科组的专业作用,做好班级、年级、全校的微课间体育活动整体实施方案、协调工作等。

  (二)丰富活动形式。学生自主活动或组织学生集体活动,安排人员或团队负责活动的设计、组织与实施。

  (三)合理安排场地。寄宿学校:建议开展早锻、晚锻、课后集中活动等。小场地学校:提倡开展“室内操”活动、“防控近视”游戏活动等,创设“康乐室”、“地面体育区”、“活动长廊”、“楼顶体育区”、“金边银角”等,尽可能满足学生课间微运动的需要。场地较好的学校:根据学校的班数和人数,设定专门的课间活动区域,指导学生进行个体或团体活动。

  (四)准备好相关器材。小型、易损器材由各班组织学生自带或学校提供,大型器材由学校统一购置和管理。

  (五)控制好运动量。要根据天气情况,灵活选择或安排低强度的微活动项目,做好10-15分钟的整体规划,主体10分钟左右的活动时间,心率原则上控制在130 次/分以下,在上下一节课前,心率应恢复至正常水平。

  (六)合理安排时间。如安排集体活动,建议时间控制在5-10分钟,其余时间,学生自主选择。鼓励多开展保护视力游戏等。

  五、活动保障

  一是划分活动区域。学校按班级划定活动区域,防止学生乱跑乱窜造成混乱。二是进行安全教育。教师要加强安全教育,指导学生安全、文明、有序地参加活动。三是制定应急方案。如有伤情发生,在场教师必须第一时间对伤者进行处理,并通知学校领导,做到各司其岗,各负其责。四是鼓励自备“运动功能包”,包括毛巾、水杯、更换的衣物等;有条件的学校设置更衣室,方便学生更换衣物、简单梳洗等。

  六、评价反馈

  一是做好活动记录。学校集体组织的微课间活动,每次活动结束后,负责教师要写好活动记录,包括活动时间、活动人数、组织形式、具体指导、活动效果等。二是进行定期评估。定期对活动进行评估,收集师生意见,针对问题进行改进。三是进行自我评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注意自主活动过程中的安全性,主动与同学分享微课间活动项目与积极感受,有效的调节身心和眼部疲劳等。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广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25年3月19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