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O四年广州市教育系统工作总结
2004年,我市教育系统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提升广州教育综合实力为主线,以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为纲,统揽全局工作,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干部教职工团结奋斗,求实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一)基础教育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推动幼儿教育不断改革和创新,适龄幼儿入园率达94.98%,学前教育低龄化逐步推进。对城区989所幼儿园进行了检查和重新审核登记,建立了定期审核制度。提出了我市幼儿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收费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意见,进一步实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研制《广州市示范幼儿园标准》,推动了一批骨干幼儿园的建设。
继续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今年,我市又有3所中学、3所小学被评为省一级学校,14所中学、28所小学被评为市一级学校。三残儿童入学率达到93.71%,进一步完善了跟踪管理措施,建立了跨部门早期干预机制,并充分发挥海珠区作为随班就读工作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区的作用。全市有近26万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在各级各类学校就读,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工作逐步加强。
普通高中教育进一步发展。今年,我市以实现“两个60%”为目标,加快普通高中的发展,普通高中实际招生5.8万人,比2003年增加近10.12%,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55.01%,其中市一级以上学校招生3.42万人,约占普通高中招生计划的58.82%。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学校在加快硬件建设的同时,努力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学科管理、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今年的高考再创优异成绩,全市考生上线率达89.94%,700分以上考生大幅增加,共有1400人,增幅为40.6%。一部分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学校,如执信中学、广雅中学等,高分段的考生持续、稳定增加,市六中今年有4名高考单科状元,实现了该校历史性的突破。广雅中学、市第六中学承担的新疆普通高中毕业班取得优异成绩,首届毕业生全部考上了大学,上本科院校分数线人数达98%。
(二)中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优势凸现。加强了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学校、重点实训中心和重点专业的建设,使全市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达到42所,省级重点实训中心有8个、重点专业有26个,中等职业教育优质学位突破55%。积极开展“一体化”、“模块式”等课程改革,结合在省级重点学校全面试行学分制,大力推进分层教学,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积极实施紧缺人才培训工程,培养技能型人才。市电子信息学校成为省软件蓝领专业试点学校,市交通运输中专学校、市卫生学校被教育部职成司评定为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加强学校与企业合作,如市交通运输中专学校与丰田汽车公司合作T-TEP项目等。今年,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6%。
(三)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和实力不断提升。市属高校着力加强学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共评出市属普通高校重点学科(A级)6个、(B级)13个,其中,广州医学院内科学(呼吸系病)被评为省重点学科,临床医学专业被确定为广东省高校名牌专业。广州大学获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州医学院诊断学课程及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玩具制图与AutoCAD》获省(部)级精品课程,广州大学和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共有3个专业被确定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试点专业。广州大学正全力做好申请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的工作,有5000名学生已顺利进入大学城新校园学习和生活。
(四)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市农业、劳动、教育、财政等部门积极配合,制订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安排了专项经费。至10月,全市参加培训的农民共4万多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有3万多人,实现转移就业的有3.91万人。在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农业中专学校和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市还积极推动职教扶贫工作,从今年起,由市农业部门安排支农资金、市教育部门安排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每年各扶助200农村贫困生;从化市农业中专学校连续三年每年免学费招收约100名农村贫困生;同时,积极开展省内的对口教育扶贫工作,今年,天河区职业高中免学费招收了96名梅州市的贫困生,为扶助山区贫困学生接受职业教育作出了贡献。
二、全面启动创建教育强市工作,整体规划广州教育发展,提升广州教育的综合实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规划,大力推进创建教育强市工作。全面启动创建教育强市工作,成立了“广州市创建教育强市工作领导小组”。各区、县级市和镇政府及教育部门也同时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创强”工作层层分解,确保落实。按照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完成了《广州市教育强市建设工程纲要》的草拟工作,确定了2006年底申报“广东省教育强市”的目标,力争到2006年全市70%以上的区(县级市)成为教育强区(县级市)。为保证如期实现创建教育强市目标,要求番禺区、芳村区、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于2005年,南沙经济开发区、花都区力争2005年、确保2006年,白云区力争2006年,增城市、从化市于2007年达到“广东省教育强区”的督导验收标准,并要求东山区、越秀区、天河区、黄埔区、荔湾区、海珠区等教育强区要增创新优势,坚持率先发展,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二)加快教育强区(市)的建设,夯实教育发展基础。正在创建强区、强镇的地区,都在进一步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已评为强区、强镇的,也在制定“更强”、“更高”的措施。芳村区申报教育强区的条件已基本成熟;番禺区出台了新的奖励方案,大大激发了各镇、校的“创强”积极性;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新区”学校建设,积极推进创建教育强区工作;东山区实施了“强区更强”战略,并正式申报创建首批全国“区域教育发展特色示范区”。
(三)加强干部考核,全面落实“创强”的领导责任。今年4月,我市对白云区、芳村区、番禺区、花都区、从化市、增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七个区、县级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进行了考核。被考核的区、县级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自查,找出差距,分步整改。白云区、花都区、增城市等制定了对镇、街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实绩考核的指标体系;番禺区、从化市建立了教育先进镇和达标镇的评选机制。这些做法都有效地促进镇一级党政领导依法履行教育职责。通过考核,整体推进了“创强”工作的开展,推动了教育综合实力的提高,为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狠抓薄弱环节,努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撤销了所有镇教办,在不占用教职工编制、不挪用基层教育经费的原则下,建立了镇级教育委托中心,负责指导当地镇街中小学教育工作;农村地区中小学的校长任命、教师调配、职称评定等由区(县级市)负责并得到进一步落实;积极推进在农村地区建立县、镇两级教育结算体系,白云区、番禺区、增城市已有46个乡镇成立了财务结算中心。加快教育强镇建设,继今年6月番禺区石碁镇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评估后,12月,番禺区钟村镇、大石镇也顺利通过“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深入开展对农村教育发展的规划目标、政策措施和财政保障机制的研究,形成了《广州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讨论稿),拟修订后以市政府名义印发,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我市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有较大提高,缩小与城区的差距。
三、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办学效益
(一)老城区“用地特困学校”改造基本完成并顺利通过市政府验收。至10月底,老城区的96所“用地特困学校”中,除越秀区满族小学、荔湾区的市第100中学等少数学校外,其余90多所学校的改造已完成,增加学校用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办学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并顺利通过了市政府的检查验收。
(二)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建设项目基本进入全面施工阶段,部分项目已竣工并交付使用。加快建设24所示范性普通高中,已竣工并交付使用的校舍面积25.3万平方米,已完成投资11.75亿元,占总投资的50%。新建的5所示范性普通高中(新校区)已全部完成校园建设的总体规划,除广大附中(新校区)的用地待国家有关部门审批外,番禺中学(新校区)已建成交付使用,市一中、市二中、增城中学(新校区)已进入建设工程的施工阶段;扩建的19所示范性普通高中也完成了校园总体规划的修订,大部分单体设计已完成,市三中、培英中学(鹤洞校区)已完成了扩建任务,现已投入使用,其他学校都进入了全面施工阶段,力争明年基本完成24所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建设。
(三)突出效益,调整学校布局结构。老城区结合“用地特困学校”的改造,通过扩征、撤销、合并、置换等措施,调整优化了中小学布局,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目前,老城区的小学布局已基本按计划完成调整工作,中学的布局调整还在实施中。深入开展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和办学体制改革等问题的调研,为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的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市政府常务会议已通过我市中等职业教育调整与改革的方案。《广州市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方案》已获省政府批准,目前,我市正着手组建以专科层次为主、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色、满足终生教育需要的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四)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大力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深化特殊教育的各项改革,积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特殊教育学校改造。制定了重建市聋人学校和市盲人学校的方案,预计分别投资7286万元和5805万元,以异地新建的形式,争取在2006年前,把这两所学校建成全国一流水平的特殊教育学校。为支持各区(县级市)特殊教育学校的改扩建,今年从市本级教育费附加中安排了167万元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用于改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各区、县级市也积极采取各种形式进行特殊教育学校的改扩建,东山区、海珠区、荔湾区、从化市的特殊教育学校的办学条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我市各有关部门还积极支持和督促各区(县级市)做好特殊教育学校的规划和改扩建工程,对农村地区特殊学校的改扩建工作给予政策上的倾斜,促进我市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四、大力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广州市教育科研网络正成为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龙头,成为重要的教育基础设施。今年6月,市教科网试验网一期工程通过验收。目前,东山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天河区、白云区等6个区的教育信息中心作为二级节点已接入市教科网中心,市招考办、市电教馆、广医、执信中学、广雅中学、广州二中、广州六中等局属单位和学校也接入了市教科网中心。通过区二级节点接入市教科网的学校总数达到400多所,这使我市的校园网络出口得到统一,校园信息网络管理更加有序,信息更加安全。全市中学按新教学大纲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小学也有71.3%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截止到2003年底,中小学(含民办学校)的“生机比”为13.82:1。广州远程教育中心正筹备承担“广州八一网校”拥军项目,并致力将远程教育服务推向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等领域。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验蔚然成风,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我市确立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展开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理论研究,并在6所学校开展了实验。目前,全市中小学共确立了1400多个信息技术教研课题,涌现出许多教改特色鲜明、教学效果良好的学校。市教研信息系统得到很好的应用,建设了各科目的教研专题网络,初步构建了教研数字化平台,提高了教研的效率和效果。
(三)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迈开了步伐。实施“广州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重点支持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地区中小学“生机比”有了极大的改善,校园网及“校校通”工程建设有了较大进步,如白云区建成校园网的学校由2001年的9所增加为74所,实现“校校通”的学校也由55所增加到216所;增城市建设了89所中小学校的简易校园网,并实现了与增城市教育信息中心的VPN链接,初步构建了区域教育科研网。
(四)启动“教育e时代”工程。为更好地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整合我市教育信息化的各工程项目,我市启动了“教育e时代”工程。“教育 e时代”工程通过统合全市教育信息技术力量和资源,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教育网络资源,开辟学习、交流、合作和游戏天地,吸引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全面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该工程的实施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均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五)积极建设教育管理信息化及电子政务。今年11月,我市顺利通过了建设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的整体验收,教育部已授予我市及我市东山区“《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称号,各区(县级市)教育局都安装了《标准》示范软件的教委版,771所普通中小学校安装了《标准》示范软件。我市中等职业学校学分制管理软件通过招标的形式成功确认了统一使用符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软件,为进一步推行学分制的提供了条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建设和应用教育电子政务系统,至12月,我局OA系统共处理公文98542件,公文办结率达到92%,同时,我局与市政府内网实现了部分公文的电子化交换和电子公章签盖。今年的高考和中考,全市共有33个考场440个考室的巡考信号通过市教科网的线路进行了传输,获得了良好的网络远程巡考效果;高考全面采用网上报名,中考也实现了全部科目的网上评卷。
五、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契机,在教育系统广泛开展“讲文明、懂礼仪、守秩序”教育活动,认真落实《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及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和创建全国卫生城市的相关工作。开展以“立高尚师德,树教育新风”为主题的师德教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和法制教育,组织编写了《中小学生法制教育读本》。大力开展禁毒宣传教育,增强师生禁毒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并采取措施推动禁毒教育基地和禁毒教育示范学校的建设。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拒绝黑网吧”系列活动,发出《致全市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引导中小学生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取得了教育实效,得到了文化部的肯定并向全国推广。
青少年科普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国际、省、市各级各类比赛中,我市学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市六中学崔融丰同学进行的《包埋光合细菌净化观赏鱼养殖污水的研究》,在第5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学大奖赛中获得二等奖;在第十九届广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我市共获得竞赛奖项一等奖20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10项;我市组织开展了中小学科技教育特色项目的评选活动,共评出广雅中学“智能机器人”等48个特色项目。
(二)稳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进一步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试点带动全市幼儿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积极探索具有广州特色的幼儿教育内容和方法。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坚持理念先行、机制保障、教研推动、评价引路、典型指导,通过加强组织领导、师资培训、实验研究,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并形成指导意见,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确定了16所实验样本校,努力在课程开设、选课指导、教学管理、评价改革、校本教研、课程资源的开发与配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天河区注重加强课程改革和教科研工作,大力推进校本教研课题实践研究,被推荐申报国家级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基地。
进一步加强对基础教育的质量监控。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以发展性教学评价为主题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活动,并对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学生学业质量情况进行了调研,及时调整了有关做法。东山区完善了对非毕业班年级学科测试管理系统,提高了对非毕业班的教学质量监控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稳妥推行中小学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我市对初中学位分配办法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初中升高中英语口试顺利实现人机对话,并进一步规范了高中择校生的招生,确保招生考试的公平、公开、公正。根据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对实施新课程改革试验的东山区明年初中毕业考试及普通高中招生的改革工作进行了深入探索。
(四)体育、卫生、艺术、国防教育和语言文字工作取得良好成绩。积极配合广州市亚申委做好2010年亚运会申办工作,并组团参加省第八届中学生运动会,获得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一、中职组团体总分第三的优异成绩。全市共有926所学校的体育设施已向社会开放,占符合开放条件学校总数的97%。成功举办首届中小学艺术团展演和“美在我身边”广州学校美术课堂习作展评现场大赛。选送市5中体育课参加中国“十城市”第十九届学校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获得一等奖;组织参加世界儿童口腔健康教育绘画竞赛,获得2个一等奖,1个奖励奖;参加广东省第六届少儿艺术花会暨CIOFF第三届亚洲儿童民间艺术节,获得9个金奖、4个银奖;在省人民防空教育考核中,市6中代表我市参加并取得动作考评及综合成绩两项第一名。进一步促进语言文字工作机制的完善,抓好各级各类学校、党政机关、新闻媒体、公共服务行业的语言文字工作,成功举办了第七届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
六、改革和完善教育投入体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一)教育投入继续保持增长。今年,市财政对教育的投入为254,546万元,比去年增长了17,854万元,同比增长7.5%;市本级财政教育投入占当年财政预算总支出计划的比例为21.3%,超过了《广州市教育经费投入与管理条例》所规定的比例要求。
(二)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建立了我市农村中小学正常运作的保障机制,制定了《广州市核定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方案》,从2005年起执行,该方案的实施将促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在今年下拨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中,投入农村地区的经费共4,770万元,占经费总额的63.7%,加强了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三)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按“一费制”标准,继续安排义务教育阶段“持证”家庭学生免书杂费补助,市本级共安排经费369.59万元,受惠学生共12542人,其中,小学生8330人,初中生4212人,同时,继续安排省下达的农村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书杂费补助374.36万元。制定了《广州市扶助义务教育阶段“持证”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方案》和《广州市扶助义务教育阶段特殊儿童免收书杂费的实施方案》,从2004年秋季入学起执行。从2004年起至2010年,每年在从化、增城市分别招收100名贫困生,学生在校学习的2年期间,每年每生由市财政补助9,800元,用于学生学杂费、住宿费、书本资料费、生活费等费用;实习期间,学校免收学杂费、住宿费、实习实验费和书本资料费等。
(四)着力解决市属中小学教师岗位津贴问题。经市政府批准,在市属中小学实行全员聘用制度后,调整教职员岗位津贴,从2004年7月1日起实施。同时,我局制定了《广州市属中小学自有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学校把自有资金全额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由市财政按规定返拨给学校使用,学校在允许的范围内发放教师奖酬金。此外,从今年7月起,对近年来经市政府批准移交各区、县级市的中学和企业办中小学,由市财政按学校移交的实际接收人数给予一定补助。
(五)加大教育支出结构的调整力度。按照我市教育发展规划,突出教育建设重点,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今年,市本级重点安排了以下建设项目:安排了9,564万元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其中区、县级市7,490万元;在2003年安排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经费1,180万元的基础上,今年再安排区、县级市补助经费967万元;安排了创建重点职业教育实训中心专项经费4,260万元,比2003年增长了2,415万元;安排了继续教育经费933万元,用于教师和中小学校长培训、网络远程教育等项目;安排了8,120万元用于广州大学搬入大学城新校区的开课需要。
七、坚持办学体制创新,扩大开放,增强办学活力
(一)进一步加强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促进民办教育的规范发展。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积极支持并促进民办教育的规范发展。我局与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劳动局联合制定了《关于规范我市民办教育收费管理的通知》,明确界定了我市民办学校的收费管理权限,进一步规范了我市民办学校的收费行为;完成了《广州市民办学校财务会计管理规定》和《广州市公办学校用于举办民办学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草拟工作;与市民政局联合制定了《广州市民办学校章程参考文本》,促进了我市民办学校依章办事,依法办学。组织了全市1400多所民办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年检工作,对省教育厅下放的74所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进行了评估,并为评估合格的机构换发办学许可证,办理年检手续。以市政府名义召开了“广州民办教育发展研讨会”,促进了我市与各兄弟城市之间的交流,营造了民办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进一步拓展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今年共接待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外国教育界组团来访17批70余人次,接待香港、澳门中小学来访11批100多人次。积极响应市政府与英国伯明翰缔结友好合作关系的号召,为9所英国学校牵线搭桥,分别与我市7所中小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选送了我市16名中小学骨干校长赴美国进行为期2个月的培训,选派了中、小学各20名英语骨干教师赴新西兰参加为期12周的培训。市幼儿师范学校在省侨办等部门的大力扶持下,积极开展华文教育,今年9月,正式招收29名印尼学生进行为期1年的培训。
(三)进一步加快企业办学校体制改革工作步伐。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体制改革的要求,今年我市加快了企业办学体制改革步伐,完成了中央企业分离办中小学的试点——石化中小学的移交和广州港集团及境内铁路办中小学的移交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了我市国企办中小学移交地方政府的政策。
八、积极推进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素质教育人才队伍
(一)做好各项人事管理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做好教师调配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为示范性普通高中建设和中小学校的改革发展配备高素质的教师。取消对广州生源师范类毕业生跨行业就业的限制,拓宽师范类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缓解了就业压力。认真评选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全市共有3人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8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2人被评为南粤杰出教师,71人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9人被评为南粤优秀山区教师,1400人被评为广州市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计生工作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获“2001—2003年度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二)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市级教师培训机构共开设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面授课程近400门,其中,45%为新课程,共有15309人次参加了培训。通过自行制作和引进,建设了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82门,超过6000人参加了网络课程的学习,目前,新一期网络课程68门正在接受教师选修,选课人数近7千人,我市中小学教师网络远程教育工作得到了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充分肯定。此外,今年我市有4200名高一教师参加了我市组织的高中新课程师资培训;有400名学科教师参加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完成了57名广西百色市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培训任务。
(三)全面启动中小学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工作。按照“精简、高效、规范、合理、优化”的原则,我局协助市编办重新核定了各区、县级市所属中小学和市属13所中小学、3所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职工编制。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定在全市中小学试行人员聘用制度,为指导学校开展这项工作,我局形成了工作方案并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与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共同拟定了《广州市属中小学教职员岗位津贴调整方案》,已获市委、市政府批准同意;完成了《广州市属中小学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试行)》的草拟工作。为确保学校教师队伍的稳定,防止骨干教师的流失,我局注意加强与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的协商,争取政策支持,指导学校妥善做好人员分流工作。目前,市属16所中小学试行人员聘用制度工作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11月,我局已完成对学校党政正副职负责人的考察聘用工作;12月,学校全面对中层干部和教职员进行考核聘用;明年1月完成此项工作。
九、加强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建设,提高依法治教水平
(一)继续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我局以抓好省、市级“固本强基”工程示范点——广雅中学党委的建设为重点,认真实施教育系统的“固本强基”工程;以“树组工干部形象” 活动为契机,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为准则,加强局机关和局属单位的领导班子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做好党组织的换届改选、调整和组织发展工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局组织局机关和局属单位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会议,参观番禺监狱,开展警示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荔湾区抓好“固本强基”示范点的建设,市43中学庆祝建党83周年的党员组织活动,受到了林树森书记的充分肯定。
(二)完善教育政策法规体系,积极推进依法治教。积极配合市人大开展《广州市社会力量办学管理条例》修订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并形成了修订初稿。继续做好教育行政执法及制度建设工作,印发了《广州市教育局贯彻〈行政许可法〉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了广州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的运作和管理制度,使之真正发挥经常化、阵地化法制教育基地的作用。推进全市中小学学校章程和民办学校章程的制定工作。续推行校务公开,印发和实施了《全面推行校务公开制度的实施意见》,有效地促进了各有关单位的基层民主建设。设立了市教育局政务公开工作机构,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方便社会、学校、群众办事。
(三)认真做好教育系统维护稳定和综合治理工作。认真履行《市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责任书》,协助市综治办建立了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制订了专项整治方案,探讨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坚决遏制外国宗教势力对我市教育领域的渗透活动,做好网络安全工作,深入开展校园拒绝邪教系列活动,继续对“法轮功”邪教组织进行防范控制和教育转化。全面排查中小学、幼儿园内部安全隐患并限期整改。完善校车管理,建立校车备案制度,防范交通事故发生。重视加强信访工作,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制,建立定期排查和督办制度,完善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预案。
(四)以学习贯彻“两个条例”为重点,以党风廉政教育进校园为契机,抓好党风廉政教育。坚持把学习贯彻“两个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来抓,建立和健全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突出治理教育乱收费,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全面启动我市教育系统“党风廉政教育进校园”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市纪检向中央纪委作了专题报告。今年4月,东山区率先启动了“党风廉政教育进校园”活动,并取得成功经验;天河区以学校领导为重点,以查办案件为突破口,推动全区“党风廉政教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海珠区以分层教育为突破口,构建党风廉政教育的长效机制;从化市纪委、从化市教育局紧密配合,组织了廉政漫画巡回展,并充分发挥电台、报刊等媒体的作用,营造了良好的教育氛围。
(五)积极做好统战和知识分子工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坚持和完善了与民革、民盟、民进、农工党四个民主党派对口联系单位的会议协商制度、领导走访制度和工作联系制度,及时向市教育系统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教育工作情况,听取他们对我局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今年,我局共收到市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119件,均已按时保质完成答复。
此外,我市教育系统在学校团队建设、档案管理及离退休干部管理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