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一一年广州教育工作总结
2011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教育系统进一步解放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教育规划纲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大教育投入,扎实推进教育民生工程,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教育事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显著成绩。
一、夯实了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科学规划教育改革发展。市委、市政府召开广州市教育工作会议,会后印发了《广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落实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指明了今后一段时期广州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对广州未来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任务、思路、策略进行了战略部署。完成了广州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起草和意见征集工作。
教育投入大幅提高。进一步健全了教育公共财政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教育投入大幅提高。2011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安排76.35亿元用于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市本级教育支出安排30.8亿元,比2010年调整后计划增长17.3%。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专项投入分别达到2亿元、3.44亿元、4.11亿元,分别比2010年提高了1.98亿元、3.44亿元、2.58亿元。同时,进一步加强了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对预算额度大于500万元的重大项目实行公开论证制度。
加强基础教育责任考核。顺利完成省对贡儿珍副市长、广州市对区(县级市)党政领导干部开展的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促进了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依法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学前教育、教师待遇等热点难点问题得到加快解决和推进,形成了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创建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继越秀区、天河区之后,番禺区成为“广东省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区”。海珠区、荔湾区、萝岗区、花都区进一步加快了创建步伐,已正式申报“广东省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先进区”评估验收。继续推进教育强镇复评,实现强镇更强,夯实农村教育基础。
教育合作交流更加密切。广佛教育城域网互联共享工程、广佛肇职业教育互相招生和竞赛、广佛肇教育人才合作与交流等项目取得了积极成效。83所中小学和香港学校结成了姊妹学校。加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相继签署了《广州市人民政府 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共同建设“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合作协议》、《广州市人民政府 香港科技大学关于开展教育和科技合作备忘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州市人民政府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伯明翰大学合作框架协议》等合作协议。借力2010年广州“亚洲大学校长论坛”的成功举办,推进亚太教育交流与合作广州机制建设,2011年12月20日,教育部刘利民副部长和陈建华市长(时任代市长)共同签署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建设亚太教育交流与合作广州机制框架协议》。
二、教育资助体系进一步健全
广州市已建立起从基础教育到研究生教育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并适当提高了资助标准。一是完善积分入户办法,已有 5个区(县级市)制定了本地区的实施细则,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推进来穗务工就业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二是制定《广州市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广州市户籍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享受免费教育,享受国家助学金,市、区(县级市)两级财政按每生每学年235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每年市、区(县级市)财政约投入700万元。三是制定《广州市贫困家庭学生免费中等职业教育实施办法》,从2011年秋季开始实施,各级财政投入免学费资金1500万元,免除3602名广州市户籍贫困家庭学生中职教育学费。四是安排国家奖、助学金1.15亿元,用于资助大、中职、普通高中学生约6.8万人次。
三、学前教育迈进快速发展时期
《广州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业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市政府办公厅印发。12个区(县级市)也相继制定了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召开公办幼儿园现场会、民办幼儿园现场会,进一步加快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探索建立学前教育公共财政投入和激励补偿机制,市财政学前教育专项投入达到2亿元,是2010年的100倍,经费向加强公办幼儿园建设、资助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扶持街道集体办园、镇中心幼儿园、村办园倾斜。进一步加强了对幼儿园的分类指导,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加强镇中心幼儿园建设,继续推进“镇村一体化”管理模式试点工作。
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启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工作,召开广州市区域义务教育均衡策略研讨会,制定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确定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时间表。小区配套教育设施建设与管理遗留问题进一步解决。制定了提高广州市义务教育免杂费补助方案,从2011学年起,小学、初中拟分别提高90元/生·学年、120元/生·学年。
实施 “两项工程”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方案,重新修订了教育设施标准。纳入2010年市政府十件民生实事的100所规范化学校建设全面完成,制定了“以奖代补”方案和资金管理办法,根据督导验收情况市财政已下达5.87亿元“以奖代补”资金。至2011年底,全市有规范化学校905所,覆盖率达89.9%,10个区通过了规范化学校督导验收。市政府召开常务会议和工作推进会,部署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工作,进一步简化用地及产权的确认办法,简化报建手续,建立“每月一区一专题”工作制度和督导检查制度,实行倒排工作机制。校舍安全工程得到强力推进,有效扭转了在全省被动落后的局面,至2011年底,校舍安全工程到位资金26.78亿元,资金到位率96.68%;开工项目653个,建筑面积143.19万平方米,开工率达100%;竣工项目460个,建筑面积107.55万平方米,竣工率达75.11%,完成了省下达的2011年开工率100%,竣工率60%以上的工作任务。
“两个行动计划”成效明显。安排446万元,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召开工作会议,开展中期交流和全员培训,推进“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深入开展。自2009年启动“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以来,已累计投入810万元,推动200所结对学校外派干部挂职任教70人,接受教师跟班学习97人;开展教学业务指导5981场次,参与人员2.7万人次,使受援学校的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内涵建设显著提升。实施“教育资源下乡”行动计划,安排995万元,资助区(县级市)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其中专项资助北部山区镇教育信息化项目建设经费648万元,占65.13%,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条件。
义务教育办学行为进一步规范。加强义务教育工作督查,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常态编班、教学计划、教学用书、学生学籍等方面的管理。制定中小学招生考试工作意见,重申义务教育办学行为“八不准”规定,有效维护了义务教育良好的招生工作秩序。充分发挥各级督学的监督、指导和服务作用,全面启动督学责任区制度,开展常态化随机督导,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
五、促进了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
印发《关于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召开工作会议,全面启动普通高中特色课程建设工作,同时,积极推进64所普通高中学校提升办学水平工程,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进一步发挥示范性普通高中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整体提升普通高中教育质量,2011年,增城市新塘中学、番禺区象贤中学通过示范性普通高中终期督导验收,广东华侨中学、天河中学、南沙中学通过初期督导验收,36所学校通过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并获得优秀等级,3所普通高中被评为省、市一级学校。我市普通高中优质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2011年普通高考55.16%的考生达到本科线,继续在高位稳步提高。
六、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稳步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市属两所旅游职业学校实现整体合并,并以新组建的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为龙头,成立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教育集团;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经贸易校区调整划拨给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投入1.05亿元,加快省新建扩建中职学校项目建设,已完成新建扩建项目6个,在建项目3个。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与南沙区合作共建南沙新校区取得进展。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被教育部正式确定为全国首批中职学校改革创新示范校,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通过了全国中职学校改革创新示范校评估,广州卫生学校通过了省示范性中职学校评估。
加强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印发《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1-2015年)》等系列教学改革指导性文件,深化中职学校教学改革,2011年新开设了13个专业,10个专业通过了省重点建设专业评估,全市省级重点专业达49个。积极推进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效衔接,进一步扩大了参与“三二分段,五年一贯”联合培养工作的中高职院校和专业的范围,比2010年增加了8所中职学校和7所高职院校,增加培养10个专业930名学生。加强中职学校职业技能竞赛品牌建设,制定《广州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2011年,广州市级职业技能竞赛项目、参赛人数、支持企业为历年之最;连续4年获得全省中职学生技能大赛地级以上市团体总分第一;参加2011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取得了8金14银15铜的优异成绩,获奖率高达84%,继续保持在全国同类城市的领先地位。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创建“广州职业教育网页”,举办中职学校招生咨询会,顺利完成了省下达的中职招生任务。
开展了以 “永远跟党走,建设学习型社区”为主题的2011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广州市获得全国“2011年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优秀组织奖”,2011年,萝岗区、番禺区新增为全国、省社区教育实验区,萝岗区编写的《幸福人生三部曲》成为全国社区教育普及教材。加强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2011年实现转移培训20万人次(其中技能培训9.4万人次),就业8.7万人。加强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2011年招收退役士兵学员486名,毕业学员391名,一次性就业率达98%。
七、进一步提高了市属高校的综合实力
继续推进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工程,开展了市属高校第二批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第二批教学团队建设项目、第三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第三批重点学科申报评审工作。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制定《广州市“菁英计划”留学项目实施办法(试行)》,派出首批留学人员40人,其中攻读博士学位10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30人,派往学校均为世界排名前300名(上海交大榜)的学校。加强市属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广州医学院新造校区建设项目、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扩建项目取得重大突破。启动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工作,试点培育“广州精益汽车空调有限公司”等10个市属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完善方案,落实启动经费,积极推进“开展地方政府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综合改革”“推进广州学习型社会建设”等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广州大学和广州医学院学位点建设和学科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广州大学科研团队建设呈现新活力,“近海重大交通工程地震破坏机理及全寿命性能设计与控制”项目获国家“973计划”立项,周福霖院士荣获“南粤创新奖”,其主持的《大型复杂结构隔震减震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荣获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广州医学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科技部评估验收,钟南山院士获得“吴阶平医学奖”;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性专业达到17个,精品课程达到40门,张来源教授荣获全国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厂中校、校中厂”建设模式成为教育部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四周年成果展示会成功案例八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与白云区共建广州社区学院白云学院;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参加全国第七届城市运动会勇夺金牌、奖牌、总分三项第一;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与瑞典斯堪尼亚公司、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多维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通过了教育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被特邀为教育部“2011继续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共享与服务成果展览会”中心展区参展单位,获颁“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示范基地”,并在全国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上做经验交流。
市属高校的办学特色正在逐渐形成,综合实力和影响力日益增强。目前,市属高等教育涵盖了除军事学外的所有学科门类;有两院院士3名;博士后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9个,一级学科硕士点7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6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门;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级教学名师4人,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863”计划6项。
八、民办教育健康有序发展
完成《市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起草和送审工作。加强民办教育理论和政策研究,成立了广州市民办教育研究中心。完善教育支持机构对民办教育的指导职能,充分发挥民办教育协会作用,全市已有9个区(县级市)成立了民办教育协会。落实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资助、奖励和绩效评价工作,2011年安排968万元资助了90所民办学校(不含技工学校)。严格落实民办学校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制度。认真做好民办学校矛盾调处工作,维护民办学校办学秩序。继续完善民办学校年检制度,2010年度,全市参加年检的民办学校达1915所,参检率为98.56%,合格率达91%。
九、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
营造了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幼儿园青年教师形象大赛。举办了“激情扬师表华章,大爱铸教育精魂”第二届广州成功教育案例评选活动颁奖大会,通过获奖集《春风化雨》的首发、教育片《师道彰闻录》的首映,进一步弘扬了高尚的师德师风。召开庆祝建党90周年和教师节大会,表彰了一大批为教育作出积极贡献的优秀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并加大了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编写《厚学养德 行为世范——广州市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读本》,从“道德”“礼仪”“廉洁”等方面深入细致地解读了师德规范,塑高尚师德。
加强了教师培养培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2011年,局属单位通过公开招聘考试引进各类人才168人,其中具有研究生学历48人,高职职称17人。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完成了“十二五”规划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和校长培训规划的编制工作。认定第二批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校长17名、名教师35名,各区(县级市)也认定了一批区(县级市)名校长、名教师。继续实施“优秀校长培养工程”和骨干教师培训计划,选派了一批中学、中职学校校长和英语骨干教师赴海外研修学习,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人才。加强对教师培训机构的检查,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创新继续教育制度,提高培训质量。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建立54所市级校长(园长)和教师实践基地,35所省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实践基地。我市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的充分肯定,在教育部“国培计划”总结交流工作会议作了经验介绍。
健全了教师成长激励机制。继续落实教师待遇,研究调整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员岗位津贴,提高在职、退休教师的收入。建立健全学校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完善聘后管理,促进教师成长、成名、成家。根据国家、省、市的统一部署,全面启动了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重视教师身心健康,离退休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得到落实,我局关工委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
十、增强了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的能力
基本完成了广州“数字教育城”基础平台建设,主要应用系统的整合和异构资源检索平台的搭建。扎实推进“依托教育信息化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制定实施方案,召开启动大会,和区(县级市)教育局签订工作“责任状”,紧紧围绕“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均衡发展”这两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点,启动“云计算”实验工作,探索解决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设施设备不足、教育信息化经费紧张问题的有效途径。启动第五期接入广州市教育科研网工作,约150所学校(含部分民办学校)免费接入广州市教育科研网,实现全市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全部接入广州市教育科研网。加强自主创新,推动“3D仿真虚拟机器人”等项目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打造区域教育信息化特色和品牌。大力开展基于广州市教育科研网的同课异构和一课两讲活动;开展“教育e时代”环境下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以及互联课堂“1对1”学习模式在小学学科应用的教学实验,对2158名数学骨干教师进行了培训。全面实现普通话水平测试信息化管理及计算机辅助普通话水平测试。
十一、素质教育得到进一步落实
德育创新有实效。加强家长学校建设,评选了13个家长教育特色项目。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表彰了2180名广州市优秀班主任,完成了第一批广州市名班主任培训,建立了2个省级中小学名班主任工作室,50%以上的班主任持有心理健康教育C级以上证书。扎实推进迎接“创文”国检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工作,完善工作责任制,建设广州市乡村少年宫35个,对照指标体系做实、做细各项迎检工作,广州市执信中学、广州市第十七中学、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和天河区华阳小学接受了国检组的实地检查,均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为广州成功“创文”作出了积极贡献。加强德育示范学校建设,建有省、市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44所。组织开展了“羊城校园党旗红”“书香羊城”全民阅读、经典美文诵读等德育主题活动,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评选了25名广州市首届小道德模范,10名第八届羊城小市长,进一步提高了青少年学生参与幸福广州、文明广州建设的热情。推进青少年法制教育进校园活动,《中小学生法律读本》通过了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出版发行。
以教研促质量提高。进一步完善市、区(县级市)三级教研网络,以区域教研带动校本教研,围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研工作重心下移,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召开广州市学校特色课程建设工作会议,鼓励义务教育学校建设特色课程。扎实推进“广州市中小学教学领域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专项工作,围绕“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研究”“学生学科素养研究”和“义务教育学业评价标准”三个抓手,通过召开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促进从顶层设计向重视校本设计、学科设计转化,打造学校素质教育特色。继续在全市大面积实施义务教育各学科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认真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提高了普通高中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圆满完成2011年中考体育考试和体育艺术特长生招生工作。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运动时间,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启动全市大中小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提高体育教师服装费和高温工作津贴标准,建有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75所。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及健康教育工作,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布点,发布2010年广州市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研结果报告,“广州市适龄儿童六龄齿免费窝沟封闭” 项目顺利开展,目标儿童口腔检查率达87.87%,全市学校及托幼机构无烟单位达到369所,大、中职学生参加了城镇居民保险,学校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为零。艺术教育活动形式多样,圆满组织了广州市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团展演活动,共有410所学校的1230个优秀节目走进社区展演。组建广州学生交响乐团,和伦敦艺术大学联合举办了西方艺术创意设计大赛,参加教育部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工作稳步推进。困绕我市多年的学生军训收费偏低和经费缺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生军训工作顺利完成。组织开展2011年科技周活动,成功主办了首届“泛珠三角科技教师论坛”,深入开展“低碳环保,垃圾分类”宣传教育,人民日报专题报道了广州市科技环境教育情况。进一步打造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品牌,举办第二十七届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参加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取得优异成绩,共获得一等奖28个,二等奖31个,三等奖28个,专利申请6项。认真开展“推普周”活动,2011年新增2所语言文字国家级示范校、7所省级示范校。
十二、扶贫开发“双到”、对口支援取得积极成效
派出8名优秀教师赴梅州市支教,派出教研员加强梅州市高考备考的指导;投入300万元,招收956名贫困生免费入读广州市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安排专项经费,为广西百色市培训教师2300多人次,为重庆巫山县培训教师300人。
扎实推进教育援疆、援藏工作。2011年,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举办了内地新疆高中班,广州市市政职业学校、广州市商贸职业学校承担了国家首批内地新疆中职班培养任务,全市举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学校达到6所,共招收新疆学生793人,普通高考升学率达99.5%;举办内地新疆、西藏中职班学校达到3所,共招收新疆、西藏学生213人。派出10名优秀教师赴疏附县支教,派出教育专家到疏附县培训中小学教师,依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为疏附县幼儿教师提供双语远程培训,接收了疏附县10名中小学校长(园长)到广州市优质学校(幼儿园)跟岗学习。承办了全省新疆班学生演讲比赛。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高效出色地承担了第一批36名和第二批24名疏附县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的培养任务,得到了新疆及广州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此外,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还逐项落实了对口支援贵州毕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各项工作。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从实际出发,创新帮扶模式,走出了一条有特色且富有成效的扶贫工作之路,已累计投入444.36万元,1550多人次到扶贫村调研和帮扶。通过对口帮扶,2011年底,经村和贫困户签名确认,两个扶贫村的集体收入均超过了12万元,丰顺县潘田镇新东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5000元,从化市鳌头镇桥头村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8872元,实现了整村脱贫。我局先后被评为广州市和梅州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先进单位,对口帮扶被省评为“插红旗单位”,驻新东村干部胡轶当选广州市第十次党代会代表。
十三、进一步优化了教育发展的环境
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组织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宣传先进典型事迹,进一步发挥了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教育为先,召开纪检监察工作会议,深入开展纪律教育月学习活动,举办专题辅导报告,开展党风廉政分析工作,推进廉政文化进校园,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坚持纠建并举,规范学校办学和收费行为,开展教育乱收费专项治理,查处教师校外有偿补课,对私设“小金库”的单位进行了及时处理,清退违规收费35.4万元。坚持预防为主,加强中考招生考试等重点工作和关键环节的监督,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和任中审计,加大事前、事中审计力度,健全财务监控体系。坚持惩防并举,加大案件查处和责任追究力度,2011年局纪委共收到信访件87件,转办件54件,上述案件均得到了认真调查、核实和处理。
推进政风、行风建设。制定依法行政工作方案和规范行政许可自由裁量权暂行规定。完善教育门户网站建设,及时更新教育信息,重要决策事项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扩大群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扎实推进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开展“勤学习强素质”“创新亮点示范”行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公开承诺、民主评议党员等活动,在局机关和教育系统广大党员中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浓厚氛围。扎实开展基层评议机关活动,加大整改力度,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机关,提高基层、群众对机关的满意度。配合市纪委、广州电视台录制“沟通无界限,行风大家谈”节目,对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作了积极回应。加强了公务用车专项治理,规范使用公用用车。加强教育宣传力度,重点做好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工作责任考核、“羊城校园党旗红”等活动的宣传,对社会和新媒体关注的教育问题及时给予了正面回应。2011年,出版《2011年广州教育新发展》,编辑《广州教育信息》60期,《要情专报》12期,市委、市政府采用我局信息57篇,2条信息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用,《广州市以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手段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批示。认真做好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成效显著。认真开展化解信访积案百日行动和领导大接访活动,妥善处理群众来信、来访。
推进依法治教。完善学校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制度,认真开展第三轮学校民主管理工作星级考核,三星级单位大幅增加,学校民主管理工作不断向民办学校推进。加强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完成对第一、第二批共49所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复评,表彰了第三批39所依法治校示范校。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完成了《广州市校园安全管理规定》草案的制定工作,常抓不懈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对校园周边环境和校车安全进行了多次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强了校车的监管工作,制定教育系统各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预案1.9万个,新增广州市安全文明校园52所,学校风险防控意识进一步增强,校方责任险投保率大幅提高。
2011年,我市教育工作成绩显著,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公办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区域性“入园难”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二是部分区域教育设施布点不够合理,规范化学校和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三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待遇还需进一步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