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广州市第十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20193004号建议答复的函

  • 发布时间:2019-07-02 09:24:48
  • 来源: 本网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A类

穗教案〔2019〕134号

 

曾丽晴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进非遗进职业院校校园、课堂的建议》(第20193004号)建议收悉。我局对您的建议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等会办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进行多次电话沟通,在6月25日进行座谈交流。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我局工作的大力支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

非遗文化的关心,对非遗文化进职业院校校园、课堂工作的重视。您的建议对抓好学校非遗文化传承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近年来,市教育局一直重视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把职业院校“非遗进校园、课堂”,作为加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重要举措,伴随着“非遗进校园、课堂”的日益深入,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最初的注重传播、鉴赏层面走向包括技艺传承、技能传承在内的实践层面,青少年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一、职业院校开展“非遗进校园、课堂”情况

(一)加大宣传力度。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不断浓厚非遗文化氛围,让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师生心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走廊、宣传栏等载体,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如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轻工职业学校、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旅游商务职业学校的非遗文化长廊、民族传统文化宣传栏、书法绘画工作室等。同时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与基地建设,鼓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8年,有31所学校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2018-2020年度)。

(二)搭建交流平台。举办非遗文化艺术活动,加深学生对非遗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文化艺术鉴赏和审美水平。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成立非遗学院,开设非遗类选修课程(古琴、吟诵、客家筝等),以课程学习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建立非遗大师工作坊(吕君忾(粤语吟诵)、饶宁新(客家筝)、谢导秀(岭南古琴))、举办非遗校园文化活动(包括全国名家古琴音乐会、上巳节等传统节日文化活动)、邀请国家级非遗大师李祥霆等举办讲座以及建设国学学生社团等形式,非遗文化传承效果明显,2018年11月,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被教育部评为全国职业院校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举办以“朋辈教育之白茶说”为题的宣传茶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音乐”进校园活动。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与广州天园京昆传习所联合举办了2018年昆曲讲座演出,传播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服装与艺术学院结合校企合作项目课程,进行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和“粤绣”的实地教学及相关产品开发。通过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让中职学校学生和民间艺术家获得实惠,吸引更多青少年加入到传承非遗文化队伍里边来。

(三)开设特色课程。根据职业院校办学特点和方向,鼓励具有非遗特色的学校编写特色课程,在学校开设非遗课堂。特别在民族传统体育非遗方面,支持将舞狮、舞龙、踢毽子、抛绣球、重阳节登高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纳入学校体育活动内容。一是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结合学院办学条件和特色,在社会体育专业、体育保健与康复专业开设“太极拳健身与养生”课程。二是广州旅游商务职业学校与专业武术协会合作,在学校内开设太极拳、养生课程、校园安全等课程,邀请专业人员到校职教,并组建舞狮、太极、节令鼓等学生社团,协助成立学生专业队伍。三是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结合学校自身特点,丰富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通过“分项授课+专项训练+学生社团”形式,体育任意选修课开设了武术、毽球、醒狮、瑜伽等专项内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学校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四是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通过“现代学徒制”的方式设立民间传统工艺(岭南文化艺术)专业,聘请广州玉雕国家级传承人高兆华、广彩瓷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谭广辉建立工作室,2017年增设木雕专业,该校倡导成立职业学校的非遗课程联盟。五是广州市幼儿师范学校针对学校女生多的特点,将传统武术纳入体育课堂教学中,设置武术操、初级剑等内容,并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将跳绳融入幼儿游戏创编中,在传承好民族传统体育的同时,强化其职业素养的培养。

(四)加强人才培养。邀请专家、非遗传承人到校开展非遗传承保护讲座,加大人才培养。对非遗文化遗产项目以及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项目,建立大师工作坊,开展非遗文化遗产项目校内研习活动,重点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如:粤语吟诵、岭南古琴以及客家筝大师工作坊。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我市共有咏春拳(天河)、太虚拳、洪拳、莫家拳和南派花毽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游艺与杂技类的非遗代表性项目,邀请邹强、陈昌棉、黄念怡等相关类别代表性传承人走进校园开展讲座,不断加大非遗人才培养力度。

二、目前存在困难

(一)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有严格的国家标准和省级标准,课程的设置均需符合教育部、省教育厅的课程设置要求。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非遗文化及民族传统体育进课堂没有明确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非遗文化“进校园、课堂”工作的推进。

(二)“非遗”校园传承作为一项全新的学校教育课题,传承师资力量薄弱、传承教材开发不规范、传承教学流于表面等难题,制约着“非遗进校园、进课堂”的实际效果。非遗文化“进校园、课堂”工作中,专业设置、规范课程设置、编写专业教材、培养传承人等,目前经费投入没有相应规定。

三、下一步计划

(一)在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的指导下,继续关注和拓展市属职业院校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代表的非遗文化教育工作,深入开展“非遗进校园、课堂”,推动有关职业院校和高等院校开设非遗专业课程、开发非遗教材。

(二)研究长效性传承人才培养制度,创新思路,积极推动非遗文化相关人才培养工作,并且加强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沟通和合作,邀请非遗传承人为学校教师培训,加强非遗师资队伍建设。

(三)在我市中职专业中长期规划编制过程和中职学校新专业设置上,充分参考代表们的意见,认真研究在民族传统体育、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等专业建设上,结合我市非遗资源和特色,论证开设相关专业方向,开辟非遗传承的新途径。

(四)加强与市直各有关单位的联系,不断优化和丰富非遗教育资源,加强非遗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拓展深化职业院校教育平台,助力“非遗进校园、进课堂”,做好非遗的教育和传承工作。

在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工作中,我局将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强化非遗教育,进一步推进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代表的“非遗进校园、进课堂”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提高学生参与热情,为推进民族传统文化健康发展不懈努力。

感谢您对我市“非遗进校园、课堂”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教育局

2019年6月28日

 

(联系人:曹新疆,联系电话:22083853)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市文化广电旅游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