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047号提案答复的函

  • 发布时间:2019-08-12 18:32:03
  • 来源: 本网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A类

穗教案〔2019〕158号

民建广州市委员会:


你委《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科创中心建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议》(第1047号)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科技局、市政府港澳办、南沙区政府等会办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并于8月5日下午进行了调研座谈,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你们提出加强政府宏观指导作用,促进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推进大湾区的教育合作,全面提升大湾区高等教育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符合国家和省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要求,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全球科创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人才高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目前开展相关工作情况

(一)加强政策保障和制度衔接。

1.加强政府统筹和政策保障。

7月,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要积极引进港澳和国际教育资源,加强教育交流合作,便利粤港澳居民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推动港澳高校到大湾区内地合作办学,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实施大湾区高校联合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计划等。在高等教育合作方面,目前教育部和广东省教育厅正酝酿出台专门的粤港澳大湾区合作规划。我市也积极响应,有关工作思路已经纳入我市教育改革、规划等有关文件。

为更好地服务大湾区的创新发展,我市积极支持市属高校、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等单位加强智库建设,为大湾区创新发展尤其是教育发展建言献策。设立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重大课题,面向全国高校和教科研机构公开申报,吸引国内一流科研团队为我市教育科学决策服务;举办“广州教育大讲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议,开展路径研讨。2018年12月,市政府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签署《共建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广州市共建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研究中心,积极推动湾区教育发展研究,并开展“世界湾区教育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发展研究”“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战略规划研究”等项目研究工作,积极服务省市教育决策。

为建设科技创新强市,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18年9月《广州市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出台,提出“建立广深港澳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合作机制和产业功能布局的衔接机制,高质量、高标准建设广州‘核心创新平台’和‘重要创新节点’”。2019年6月,《广州市进一步加快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发布,明确将面向港澳开放市科技计划(专项、基金)、完善港澳人才保障机制等。7月30日,香港科技大学承担的广东省级科研项目财政资金316.96万元拨付香港,这是广东首笔成功跨境拨付的省级财政科研资金。8月1日,广州市首笔财政科研资金3800万元拨付至香港科技大学。

2.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6月24日,省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广东省税务局联合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粤财税〔2019〕2号),要求“对在大湾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其在珠三角九市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已缴税额超过其按应纳税所得额的15%计算的税额部分,由珠三角九市人民政府给予财政补贴,该补贴免征个人所得税”。目前,我市有关部门正按通知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人才认定和补贴发放办法。

3.加强与港澳地区规则对接。

加快推进与港澳规则对接,深化与港澳在人才培养、资格互认、标准制定等领域的合作。目前广州已认可港澳16个工种的职业资格,对注册建筑师、房地产估价师等6项建筑领域职业资格与香港互认。6月起,广州正式施行大湾区内地城市首个支持港澳青年发展的行动计划,其中提出“发挥广州高等教育资源密集优势,争取国家支持率先开展与港澳高校大专(副学位)学历互认试点”,并将推动港澳专业人才在穗便利执业,在穗就业的港澳青年同等享受各类就业补贴。目前,暨南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等广州地区高校已接受香港副学士和高级文凭学生申请攻读本科专业。

(二)推动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

1.建立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沟通机制。

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我局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与发展,成立领导小组,加强与教育部、省教育厅的对接,密切与港澳相关部门往来。筹建粤港澳大湾区办学团体与办学组织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学生卫生与健康促进平台等。

2.推动穗港澳高等教育合作办学。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需求和我市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求,我市正继续加强与港澳地区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加快推动引进港澳地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来穗合作开展高端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成果转化等工作。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与港澳地区的交流合作已开展多年,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门大学、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高校和有关机构开展联合人才培养、合作课题研究等合作。

2018年12月21日,广州市政府、广州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签署了合作举办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议,将引进香港科技大学优质办学资源来穗开展合作办学,促进粤港澳在国际一流大学建设、高端科研平台共建共享、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发展,打造国际高等教育高地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示范区,为粤港澳大湾区和国家提供有效的科技创新支撑和国际化人才支撑,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厚植人才基础,更好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产业技术创新,推进内地与港澳地区互利合作。

3.创新拓展合作模式和内容。

各高校不断拓展对外交流合作的领域和内容,创新合作模式,通过师生交流、师资培训、学生实习、共建课程及专业、联合科研等多种模式推进交流合作不断深入。广州医科大学“南山学院”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进行PBL(以问题为本的教学方法)课程体验。2018年11月,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成立。目前,三地已有60余所高校入盟。联盟以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课程建设改革,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宗旨,整合粤港澳三地优质师资和课程资源,建立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混合教学模式,形成在线开放课程市场化共享机制,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共享。

(三)推动科技创新高水平合作

1.搭建粤港澳科技合作高水平创新平台。

推动我市与港澳科技创新资源互联互通、促进协同创新,着力打造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广州开发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共建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暨太赫兹国家科学中心;推动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在香港科技园建立南山健康香港创新中心,聚焦呼吸系统传染病防控创新技术与产业化;推动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在香港设立医疗科技创新平台等。

目前,我市与港澳共建的科技创新平台超过30个,集聚了一批拥有国际化教育、商业背景的专业人才,部分平台成效初显。华南理工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共建的大数据与机器人智能实验室,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大数据金融、社会医疗、智能制造、智能办公等领域;华南理工大学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在香港共建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聚焦新型发光物料于生物医学传感器与化学萤光探针方面的高效应用,获香港特区政府每年投入500万港币支持,并引进了重要学术团队;广州创芯公司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与欧洲三大肿瘤研究所之一的意大利癌症研究基金会分子肿瘤学研究所(IFOM)共建中欧类器官研究中心。

2.拓宽粤港澳科技合作渠道。

进一步密切与香港高水平大学、团体的对接联系,目前已与香港海外学人联合会、澳门大学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推动穗港科技成果在广州转化落地,近期正在加快与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建立合作关系。我市积极探索,先行先试,以企业将自有资金拨付到港澳的方式鼓励我市企业与港澳开展研发合作,引进了一批先进技术参与我市企业技术创新。近年来,共有139个穗港科技合作项目获得我市对外合作专项资金支持,合计支持金额达2亿元人民币。

3.联合举办创新创业活动。

2016年起,市科技局与香港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广州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对在广州地区赛和总决赛中获奖并注册落户广州的团队给予获奖补贴支持。目前该赛事拥有香港、广州、深圳、澳门、北京、佛山、中山七个分赛区,吸引了众多创业团队参与,2018年共有934支队伍报名参赛,获得了多个创新创业基地及知名创业导师的关注和支持,并为参赛团队提供多样化的指导培训、技术支持、孵化服务支撑以及产业资源对接服务。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市将持续推进穗港澳教育和科技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一)发挥穗港澳合作纽带和协调作用,发挥穗港、穗澳合作专责小组平台作用,促进穗港澳三地政府教育、科技部门对接沟通,争取促成更多教育、科技合作项目。在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下,积极探索并加强与港澳规则的衔接,切实做好政策保障工作。

(二)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契机,进一步加强粤港澳大湾区内教育交流与合作,大力推动引进香港科技大学来穗办学工作,努力争取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早日获批,加快筹建,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交流和合作,开展协同创新,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

感谢贵单位对我市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

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教育局

2019年8月12日

 

(联系人:傅中伟,联系电话:22083707)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市科技局、市政府港澳办、南沙区政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