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5010号提案的答复
B类
穗教案〔2018〕185号
张嘉默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发展残疾人事业,办好特殊教育的建议》(第5010号)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残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会办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并与您在5月10日、5月15日、7月18日进行了电话、邮件交流,并综合市残联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市特殊教育工作的关心和重视,您对目前我市特殊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非常中肯和重要,对推动我市特殊教育专业发展及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并吸纳。
一、我市特殊教育基本情况
发展特殊教育是推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特殊教育事业发展,将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纳入文明城市建设和幸福广州建设的目标,先后出台《关于加强我市特殊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广州市贯彻广东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并成立市特教研究中心、市特殊儿童少年转介安置中心及4个随班就读指导中心。2017年,为进一步完善特殊教育资助政策,更好地保障特殊学生受教育权益,我市出台《广州市基础教育阶段特殊学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全面实施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的特殊学生15年免费教育。我们坚持以满足特殊孩子的需要为中心,不断更新理念、探索实践,走出一条具有广州特色的融合教育之路,为提升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质量,我市在特殊学生相对集中的普通学校建立随班就读资源室和特教班,截至2017年10月,已累计建立资源教室逾130间、特教班30余个。为进一步发展融合教育,推进和规范我市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2017年,我局印发《关于推进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穗教发〔2017〕27号),并制定了《广州市普通学校资源教室建设标准》、《广州市普通学校特教班建设标准》及《普通学校特殊教育工作情况评价指标》,从完善特殊教育体系、规范安置对象和方式、提升个别化教育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保障机制、建立专项督导等6个方面提出了共26条具体措施。按照容纳和全纳的目标,我市特殊教育基本形成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格局。
为切实提升我市特殊教育队伍专业化水平,我们规定全市普通幼儿园、小学、中学的一般在职教师接受特殊教育培训不少于12学时,从事特殊教育的在职教师接受特殊教育培训不少于24学时。依托“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开设特殊教育类全员培训课程29门,其中《特殊教育导论》被列为专业必修课,同时,开设特殊教育专项培训项目21个,包含“幼儿园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课程”、“普通学校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特殊教育师资通识培训班”、“特殊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研修班”等培训,实现学段、类别、理论、实践的全范围覆盖的特殊教育教师培训。2013年以来,我市与北美BELA教育集团合作,连续开展特殊教育通识培训,采用电影案例教学,引入创新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对特殊儿童进行测试及诊断,提升融合教育教师专业化,累计有2202所学校种子教师参加培训,带动各学校特殊教育专业化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我们根据教育部《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教基〔2017〕6号)和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通知》(粤教基〔2018〕3号)文件精神,研究制订《广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以下简称《二期提升计划》),目前《二期提升计划》已经市政府审定,正在办理联合发文拟于近期正式印发。《二期提升计划》从推进融合教育和两头延伸、加大财政投入、加强基础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特殊教育质量等方面提出10条具体主要措施。总体目标是以完善特殊教育体制机制为基础,以提升特殊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核心,通过加大特殊教育资源供给,到2020年,构建普特结合、学段完整、普职融通的特殊教育体系。
下一步,按照“全覆盖、零拒绝”的要求,逐一做好适龄残疾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入学安置工作,稳步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同时,以融合发展为导向,以普通学校为特殊教育发展主阵地,优先采用普通学校就读的方式,并全面推行“一人一案”教育服务,提高残疾学生义务教育质量。我们还将充分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加大对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成就和优秀残疾人典型事迹等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充分认识特殊教育对促进残疾人成长成才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作用。动员社会各界采用多种形式扶残助学,提供志愿服务,形成关心、重视和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
再次感谢您对我市特殊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以后继续为我们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教育局
2018年7月23日
(联系人:何佳娴,联系电话:22083687)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残疾人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