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4017号提案的答复

  • 发布时间:2018-07-24 16:20:00
  • 来源: 本网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B类

  穗教案〔2018〕190号

 

帅亦文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我市中小学开设非遗项目教师进修课程的建议》(第4017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相关处室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于7月20日进行了座谈交流及多次电话沟通,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我市中小学教师进修学校中,开设非遗课程”的问题

  (一)积极开设中小学非遗课程。目前,广州市在中小学、幼儿园广泛开展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取得一定成效,市人社局加大对相关课程的开发建设,并将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参加有关课程的学习记录纳入继续教育专业课学时进行登记管理。据统计,广州市有100多所学校长期开展非遗进校园实践活动。一是在学前教育中。海珠区前进路幼儿园将刺绣作为办园特色;二是在小学教育中。小学教育是非遗进校园最广泛中间层次,往往结合小学所在的地域文化建设特色课程,比较典型的,包括越秀区大南路小学的粤语讲古和粤剧教学、番禺区沙涌小学的鳌鱼舞教学、海珠区培红小学的岭南盆景教学、天河区珠村小学的乞巧节教学等等;三是在中学教育中。非遗进校园往往与学校办学特色结合,如体育特色学校广州市第十七中的醒狮、大虚拳教学,美术特色学校岭南画派纪念中学的广彩教学;

  (二)充分利用远程培训辐射范围广的特点,不断开发非遗文化类远程培训课程。截至2018年2月,我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共开设文化类培训课程279门次,约培训34300人次。课程包括《广府文化非遗名录讲座(粤俗与工艺专题)》、《中国传统文化概要》、《岭南近代历史文化回顾》等课程。其中,《广府文化非遗名录讲座(粤俗与工艺专题)》对广府文化中的部分非遗产名录进行扫描式介绍,并在过程中贯穿学科知识、文化源流、非遗保护、文化自信、传承传播等思想理念。

  (三)发挥面授课程专题教学的优势,开发非遗文化类课程。截至2018年2月,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面授课程共开设文化类16门次,约培训664人次。课程包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化史》、《中国儒学文化》、《中国文化名著导读》等。该类课程有助于提升教师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基础教育的技能,增强学校管理层面对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关于“为‘非遗进校园’储备雄厚的师资力量”的问题

  (一)以工作室为载体引领非遗文化研修。我市从2014年起建立广州市教育名家、名校长、名教师、特级教师工作室,工作室主持人以专题学习、课题引领、课例观摩等模式开展培训,其中有《在小学低年段实施佛山剪纸教学,传承岭南优秀文化的研究》等课题研究,有效促进了岭南非遗文化在广州中小学教育中的传承。

  (二)积极支持优秀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市培传统文化类培训项目。2016年以来,国培、省培分别开设了书法课骨干教师培训,我市共选送学员63人;我市2015年、2016年中小学书法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培训班共培训224人,培育了一批我市经典文化、书法等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中小学教师中坚力量。

  三、关于“在学校推广非遗兴趣(特色)课堂”的问题

  (一)鼓励学校开发非遗传承课程。我市积极开发和实施具有广州特色和特点的艺术校本课程,传承非遗文化。首批15所粤剧特色学校开设了粤剧校本课程、执信中学高中艺术选修课程设置了陶塑教学、广雅中学设置了古琴课程教学等,均把非遗项目纳入课程。

  (二)打造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基地学校。我市创建112所涵盖民乐、粤剧、广彩、古琴、狮艺、鳌鱼等非遗项目的艺术重点基地学校。从2015年起打造首批粤剧特色学校,2018年将增至45所,新增一批民乐特色学校。

  (三)开展非遗文项目传统文化教育。2017年依托广州神农草堂中医药博物馆开展“一课堂、一花园、一读物、一成果”等“四个一”的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系列科普活动,弘扬优秀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知识,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四、关于“我市各区中小学校铺开试点,各区针对自己的非遗资源选择项目”的问题

  广州市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一是传承基地的建设。目前,广州市认定两批市级传承基地中学校占大多数,在2015年至2017年的33个传承基地中就有21个是学校。每年市文广新局对于部分学校类传承基地提供经费支持,促进其课程建设和校本教材编写。二是合作示范校的建设。广州美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等作为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的合作示范校,得到“非遗进校园”专项资金支持。三是全市“非遗进校园”的工作梳理、指导、宣传和研究。包括:2015年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广州图书馆合作举办《广州市“非遗进校园”成果展》,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与中山大学中国非遗研究中心合办“非遗进校园暨非遗传承生态学术研讨会”等。

  五、关于“输送非遗传承的新一代储备力”的问题。

  (一)我市创建了文学艺术名家市级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123名,发动和组织广州地区各个艺术种类和具有岭南传统文化特色的粤剧、三雕一彩一绣、书法等方面的名家大师走进校园,在学校建立艺术名家工作室。2017年,邀请了中国著名斫琴家、古琴演奏家马维衡为教师们讲授“传统文化与古琴艺术”。广州市轻工职业学校成立了“谭广辉广彩工作室”和“高兆华玉雕工作室”,在非遗项目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为非遗传承的新一代储备人才力量。

  (二)目前我市职业院校多以培养传承人才为目标开展非遗进校园。如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设置有工艺美术专业,并给予就读该专业学生免学费的优惠待遇,初步形成岭南特色工艺产学研销传承人才培养体系。

  (三)非遗在广州高校的开展,主要包含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等。非遗研究方面,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设有非遗学硕士、博士学位,培养非遗研究和保护的专门人才;非遗创意设计方面,广州美术学院从2009年至今引入广彩、广雕、广绣课程。此外,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也都引入非遗项目教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文化印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师培训课程,有利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号召大家关注非遗,形成保护非遗文化的自觉。感谢帅委员提出的建议,我市将根据提案建议的内容,继续加大非遗项目培训力度,拟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强非遗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力。

  一是继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培训课程建设。充分发挥“1+N”平台优势,通过自主建设或者联合开发的形式,打造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面授和远程课程,加大各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形成资源共享、共同关注、共同推进的良好氛围,从而提升教师运用民间文艺融入到基础教育的能力。

  二是增设传统文化类专项培训项目。增加中华传统文化和非遗课程教师培训项目,鼓励中小学教师积极参加项目培训,增强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和理解,完善教师知识结构,提升其综合素养、工作能力和教学能力。

  三是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类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我们欢迎第三方机构(培训资格商)参与到教师培训工作中来,发挥其专业优势。根据《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培训绩效管理的工作意见>的通知》(穗教师资〔2014〕12号),我市已建立了市教育系统外的培训机构承担教师培训任务的工作机制,培训机构经过公开招标、项目评审等环节,即可承担相关项目的培训。我们将加大宣传力度,争取与更多更优秀的培训资格商合作,加大非遗项目培训的力度。

  感谢您对教师继续教育事业和非遗项目传承的关心与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教育局

  2018年7月24日

 

(联系人:金冬明,联系电话:22083741)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文广新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