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市第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0182015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B类
穗教案〔2018〕132号
李德球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训的建议》(第20182015号)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人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编办、市财政局等会办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多次与您进行电话、邮件沟通,并于5月11日进行了当面沟通汇报。我局在综合市人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编办、市财政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您在分析我市职业教育发展和技能人才培训现状、问题及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的进一步加强我市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训的建议,对于推进我市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东“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大力推进“三中心一体系”建设,以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家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工作情况
(一)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
2017年,我市中职学校(不含技工学校,下同)53所,在校生11万人,开设18个专业大类共计124个专业。其中国家和省级示范性学校12所,国家级、省级重点中职学校28所,省重以上学校提供优质学位占78%。全市共有27所技工院校,开设12个大类、128个专业,覆盖我市紧缺工种(职业)目录的85%。在校生约11万人。共有5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我市现有市属高等职业院校7所,在校生约5万人,开设了114种专业,覆盖了16个专业大类。目前,拥有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和省一流高职院校2所、省示范性高职院校2所。2016年我市成为全国首批“中职赢未来计划”三个试点省市之一。2017年我市获批“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创建单位”。
(二)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和支持政策。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根据国家和省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政策,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需求,从调整布局、扩大规模,到构建体系、提升质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各项政策和措施稳步推进,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大力加强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广州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于2017年正式印发实施。加大财政保障水平。近三年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共投入职业教育经费114亿元,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实施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补贴政策,先后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省级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专项资金管理的通知》(穗财社〔2014〕79号)《关于转发进一步落实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政策意见的通知》(穗人社函〔2014〕1473号)等文件,凡符合条件的在穗务工人员(不分户籍),通过自学或参加培训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均可获得200元至3500元不等的技能晋升培训补贴。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市共资助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14.68万人次,补贴金额达2.26亿元。
(三)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逐步完善,打通技能人才成长的通道。
一是积极实施中职与专科高职的衔接、专科高职与本科的协同培养,着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市属高职院校均与中职学校合作开展“三二分段”改革试点。市属高职院积极与省属应用型本科开展协同育人,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与韶关学院合作、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合作协同培养本科层次的技术技能人才。2017年,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获省教育厅同意成为全省首批5所四年制本科培养试点单位,与韶关学院合作开展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前,正在积极筹建本科层次的应用型高校--广州交通大学,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高技能人才培养层次,扩大培养规模。二是贯彻落实国家贯彻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推动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已建立6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8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完善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体系,将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鉴定基地规划建设调整为“一中心、三区、七点”,努力构建一个集职业技能开发、实训、评价和就业服务为一体的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职业能力开发评价基地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目前,我市公共实训中心基地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进入设备安装阶段,其余各分基地已相继投入正常运营,年实训人次达11万人。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逐步深化,不断强化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主动对接我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需求,采取多种措施,不断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支撑我市重大战略的能力。一是实施集团化办学机制。我市中高职院校牵头成立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目前组建了9大职业教育集团和3个职业教育发展联盟,参与高校达23所、中职27所、行业组织和协会42个、企业561个、科研和培训机构8个,实现标准共建、人才共培、资源共享。二是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我局牵头在广州市中职教育学会下组建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下设15个专业大类指导委员会,专业范围涵盖全市中职学校开设的全部专业,成员覆盖政府职能部门、教科研机构、行业、典型企业、中高职院校和其他办学、培训机构代表。三是联合共建二级学院。职业院校积极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共建二级学院,打造特色专业学院,目前在建22个特色专业学院。四是校企共建培训中心。目前行业、企业在全市职业院校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企业近1400家,学校设立校外培训中心(基地)130多个,引入或自建校中企(厂)28个,校企联合开办178个“订单培养班”,年均订单培养学生近1万名,每年认定一批市级教产对接、校企合作项目,每年根据新业态和市场新需求开设一批新专业。
(五)人才培养模式和招生方式不断创新,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一是积极实施学校和企业“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改革试点,校企深度融合、紧密合作实施人才培养,招工与招生同步化,校企共同组建高素质的双导师团队。大力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我市中职学校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广州模式成为全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范例,中职学校教学诊改部署和推进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市级示范专业、示范教产对接项目、精品课程认定工作为全国提供经验。二是以竞赛促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注重将全市各类技能竞赛统筹纳入世赛系列选拔活动,在竞赛组织、命题、评分等方面实现与世赛标准完全对接,在去年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广州军团斩获金牌2枚、银牌1枚、铜牌3枚,优胜奖1个,奖牌获得数占全省总奖牌数的41%、占中国代表队总奖牌数的17%,创下历史佳绩。出色主办第九届穗港澳蓉青年技能竞赛,以及市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使之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全市形成重点突出、形式多样、覆盖面广的竞赛格局。三是逐年扩大广州中、高职院校“三二分段”招生培养规模,我市每年约有4000多名学生通过三二分段学习实现中高职一体培养,覆盖近40所中、高职学校的88个专业。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招考,2017年起,在自主招生等方式的基础上新增采取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方式进行高职院校招生录取改革,录取约4000人。
二、拟大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一)成立职业教育协调工作组
您提出的“建立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长效机制”的建议,我局十分认同,这对于促进我市职业教育的统筹发展和解决制约职业教育发展难题十分有利。在2017年出台的《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广州市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发展规划》)中均提出了建立广州市职业教育发展协调工作组,由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担任组长,成员由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教育局、科创委、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商务委、国资委、外办、国税局、地税局等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协调工作组负责统筹指导、组织协调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工作,其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目前,该委正在积极推进协调工作组的设立,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协调工作组对各类职业教育发展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减少部门职责交叉和分散,形成推动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合力,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发展。
(二)着力推进管理体制改革
您提出的目前我市职业院校管理多元的问题确实存在,我们也认识到不同行政隶属关系给职业院校资源分配造成的问题,因此,在《实施意见》和《发展规划》中也将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改革的重点,提出理顺公办职业院校办学体制,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团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对群团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重点将部分社会团体主办的公办高职院校转由广州市政府主办,归口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目前,正在由市发改委牵头推进此项工作。
(三)大力强化技能人才支持政策。
您提出的加大职业院校人才引进等工作建议,我局认为十分重要。当前我市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我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要求,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首要地位积极谋划。目前,我局已经草拟了《广州市职业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拟为全市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提供政策支撑。市发改委通过实施入户政策,大力引进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的技能人才落户广州。2017年,该委牵头对我市现行迁入政策进行修订完善,形成“1+1+3”的政策体系,其中,在《广州市引进人才入户管理办法》中,对于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等技能人才,进一步调整完善了年龄、工种、从业时间等相关入户条件;在《广州市积分制入户管理办法》的积分指标体系中,也设有“技术能力”积分项,对于高级、中级、初级技能人才分类积分。目前,“1+1+3政策”已经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正在按程序修改完善并报市政府审定,预计可于2018年实施。
(四)增强对职业教育发展保障
关于您提及的加大职业院校硬件建设和实行“生均综合定额”的财政拨款制度等建议,我们也在积极推进。一是大力推进广州科技教育城的建设,为职业院校在基础条件、办学场地、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提供保障。支持不搬迁院校采取就地改、扩、建等方式改善办学条件。“关、停、并、转”办学条件严重不达标的学校,力争2020年职业院校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并统筹做好调整院校的师资转化等问题。二是拟推进建立与职业院校办学规模、专业分类和培养要求相适应的财政投入制度。由于目前职业院校的硬件建设未完成,实行“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制度将取消专项经费,因此目前暂不具备实行的条件,我们拟在各校基础条件建设基本完成后逐步形成以办学水平和绩效为导向的生均综合定额拨款制度,建立差异化财政投入机制。目前积极推动逐步提高职业院校生均经费或公用经费标准。
(五)以构建产教融合机制,推进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
关于您提出的“发挥企业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的建议,我们拟从如下方面推进:一是与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共建 “产教融合示范区”。重新整合布局全市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资源,引导优质科教资源集聚产业园区。一方面是推进“引教入园”,在开发区建设一批紧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的产业学院,推进相关专业群进驻产业园区,精准支持广州开发区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推进“引企入教”,与广州开发区共同出台校企合作促进政策、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企业深度参与办学机制和校企人才共育机制,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二是发布实施广州市IAB产教融合与人才支撑计划。聚焦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以大力推进高校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对IAB产业发展的支撑,促进教育与IAB 战略性新兴产业全方位对接,集聚国内外优质资源培养适应IAB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和高技能人才。三是推进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改革方案。按照“专业群对接产业链服务地方经济,特色学科对接区位优势推动产业发展”的思路,积极服务广州市产业转型升级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聚焦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健康医疗、智能制造、互联网+等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健全专业与产业的联动发展机制,出台广州市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改革方案。建立基于大数据与城市发展战略布局、产业结构调整联动的职业院校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融合,提升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四是新增“校企合作示范学院”建设项目。为促进市属高职院校加强校企合作,遴选市属高职院校中办学特色鲜明,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情况良好,协同育人运行机制顺畅,人才培养成效明显的二级院系,自2018年开始启动第一批广州市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学院申报建设工作。
广州市教育局
2018年5月15日
(联系人:梁立丹,联系电话:22083703)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市府办公厅、市发展改革委、市人社局、市财政局、市编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