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政协十三届广州市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4138号提案答复的函

  • 发布时间:2020-09-08 09:14:48
  • 来源: 本网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B类

  穗教案〔2020〕178号

柯德森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尽快研究优化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评审机制的建议》(第4138号)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科技局、市科协等会办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于9月1日进行座谈交流,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由市教育局、市科学技术协会、市科学技术局、市知识产权局共同举办,是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的主要代表性项目,是促进全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科技创新人才教育培养的重要牵引和抓手,也是我市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的重要交流平台和衡量科技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尺。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项目选拔评审机制,确保科技创新大赛活动公平、公正,使之真正成为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土壤,是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热切呼吁,也是我们项目主办单位共同追求的目标。

  二、为最大限度保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公平、公正、科学合理,近年来,我市在建立和完善大赛项目作品选拔和评审机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一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根据全国、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有关规则,制定并印发了《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则》《广州市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细则》《广州市科技教师和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竞赛细则》《广州市少年儿童科学幻想绘画比赛细则》《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比赛细则》,对创新大赛参赛对象、项目分类、各类对象适用领域和评审工作机制、评审流程、奖励规则等做出规范和明确,确保大赛组织实施和项目评审工作有章可循。二是坚持择优选拔机制。根据往届参加市级活动成绩、在校学生数量等综合衡量确定各区、局属学校参赛名额分配。项目作品先经区、校组织选拔推荐,市组织初评、终评再向省推荐,形成多层把关、多元评价、优胜劣汰的择优选拔机制。三是科学、严谨遴选评审专家。科技创新大赛项目评审坚持同行评议的原则,遴选在相关领域信誉好、水平受公认、热心科技教育的专家,组成评审专家库。由主办单位采取从专家库随机抽取的方式,遴选相关项目领域的评审专家,评审组组长必须是相关项目领域的内行和权威。对于有学术问题的专家、特定的项目坚持实行淘汰、回避制度。四是严把知识产权保护关。《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则》及有关细则,在评审工作中坚持按照“三自”(即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和“三性”(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原则把关,项目申报时,必须提交查新报告,并由专家通过申报材料对遵循“三自”“三性”要求做出判断。知识产权部门对于符合条件的相关项目成果提供专利申报、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支持和服务。项目评审结果给予一定时间的公示期,凡有证据显示存在知识产权争议的项目作品,取消该项目获奖资格。五是充分发挥专家咨询功能实施专业评审。对于具备专业知识储备和评审经验的专家,一般通过完成网上阅看申报资料、翻阅纸质申报书、现场观摩和问辩评审后,基本都能对项目水平质量、学生参与度等做出科学、客观的判断。由于科技及学术问题的复杂性、观点的多元性,目前在依据大赛评审规则的基础上,也注重依赖和发挥专家的专业储备和经验,以随机灵活的方式开展评审咨询工作,确保评审结果的科学性、客观性。

  三、我局围绕您所提建议进行了认真调查研究,牵头与会办单位多次协商,现就解决有关问题提出四个方面意见。

  (一)关于增加初评网评的专家人数,严格把握专家专业与作品的对应性问题。近年来,创新大赛组委会一直在逐步扩大专家库,增加评委数量。2019年创新大赛青少年竞赛项目初评人数总计是41人(终评35人,所有项目评审专家55人,2018年数据基本相同),人数量多的组别如生物组、社科组、发明创造中学组、发明创造小学组初评专家都是7人,相比2017年这些组别平均5人的设置,有较大辐度的增长。今后,还将继续稳步扩增专家库和评委数量。青少年竞赛项目共有13个学科类别,考虑到学生项目技术水平的有限性和专家人数有限,市赛适当进行了合并,合并后分为生物类、社会科学、环境地理、数学、物理、化学、信息、发明创造类(工程及技术设计)共8个类别,专家分组基本按照专业领域大类划分。今后,将考虑专业拆分更细,评审更精准。

  (二)关于采取分散网评而不是集中网评的方式,使专家人数可以大大增加问题。创新大赛组委会以前曾经尝试采用过分散网评,使用两届后停止。其不足之处主要在于:一是分散网评缺乏现场工作人员协助和跟进,常常不能保证及时提交评分(个别评委甚至延误达一个星期之久),评审专家疑问的回应、错评漏评及对相关问题的处理也不够及时。二是其他人(如研究生)代替评委本人评分的情况时有发生。采用现场集中评审方式,现场限时提交评分,排除外界干扰,强化评审过程公平、公正,但确实也存在现场组织管理、场地能力限制,容纳专家数量有限等问题。今后,我们将探索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具备分散评审条件,并承诺不委托他人、限时提前完成任务的专家,不强制要求到现场,并尝试邀请市外一些专业水平高、声誉较高的专家参与远程分散评审活动,再结合集中评审方式进行。

  (三)关于取网评分数以一定的权重引入终评结果的方式,避免终评的主观性问题。目前初评分数主要是作为依据淘汰部分项目不能进入终评,终评评委(均参加过初评)也会依据初评分着重问辩项目。今后将进一步研究推进初评分数占一定权重,终评答辩得分揭晓后,按照初评分权重加终评分权重综合计算参赛项目得分,力争使项目评审更加科学合理。

  (四)关于研究制订终评专家工作规范,做到从作品观摩环节到问辩环节均有程序规章可依,避免随意性问题。目前大赛组委会对终评评审专家的工作规范主要是对项目的评审标准和纪律要求,在问辩环节,要求所有项目都必须进行问辩,并对参赛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具体的问辩程序一般由组长、副组长与组员商议,组内自行决定问辩方式,评委会副主任巡察监督,有较大的自主性。今后,将考虑在修订《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规则》相关细则时,完善问辩环节程序规章,设置部分通用性、必要性环节,使程序更加规范,进一步强化对“三自”的评价。

  感谢您对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评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教育局

  2020年9月7日

  (联系人:邱国俊,联系电话:22083723)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科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