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20223017号建议答复的函

  • 发布时间:2022-06-27 16:52:25
  • 来源: 广州市教育局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B类

  穗教案〔2022〕162号

周灿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学校体育场馆空闲时间向社会有序开放的建议》(第20223017号)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于5月18日进行了电话、微信沟通。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空闲时间向社会有序开放

  (一)制定实施意见。2014年10月,为贯彻落实《广州市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办法》(粤府办〔2013〕45号),市教育局积极与市体育局、市公安局等职能部门协同配合,因地制宜探索建立学校体育设施开放工作机制,制定《广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实施意见》(穗教发〔2014〕93号),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市教育局严格按照以下两点要求落实学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工作:一是体育设施相对独立,有独立的通道进入体育设施区,或体育设施区能通过物理方式与其他功能区隔断;二是有保障校园稳定、安全,维护正常教学秩序,加强防范安全隐患的管理措施”,“有住宿生的学校可不向社会开放”。期间公布170所对外开放的学校(校区)名录。截至2020年1月,全市已有424所中小学校的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

  (二)规范收费行为。2016年9月,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我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穗发改规字〔2016〕3号),规范了我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收费行为,明确学校开放体育设施的定价管理方式、收费原则、收费项目和标准、市场调节价管理、收费优惠政策、定期报送学校体育设施开放收入成本等内容,同时要求对于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管理单位应按规定做好明码标价、优惠政策公示、宣传解释工作,对于学校所收取的费用,要严格按照财政部门相关规定管理。

  (三)加大学校体育基础设施改造力度。市教育局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基础设施改造与提升工程,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条件,做到成熟一批开放一批。2015-2017年市区两级投入17.5亿元实施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共升级改造2422个学校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2018年以来市、区两级财政投入1.2亿元新改扩建和修缮校园足球场205块。近年来,市教育局鼓励学校“上天入地”综合开发,满足体育类课后服务多元化开展需求。

  二、缓解全市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困境

  “群体通”是市体育局管理的全民健身服务平台。目前上线“群体通”平台的体育场馆有800多家、覆盖广佛肈三城,广州市上线500多家各类体育场馆,平台2021年共发放运动优惠券160.9万张,提供惠民场地订单服务总时长166.7万小时,惠民总人数约416万人次,同比2020年增长26%。

  三、下一步工作

  (一)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对于新建学校,明确要求按照《广东省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件基本标准》建设体育场地(馆)设施,科学合理规划运动场地(馆)的位置,将体育运动场所设置为独立区域,并有独立的通道进出体育设施区,或者通过物理方式与其他功能区隔断。加大对学校相关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力度,改善学校体育设施条件,做到成熟一批开放一批。

  (二)推动社会和学校体育设施共享。由体育部门牵头指导各区探索引入大型体育企业或社会体育组织综合运营区属学校体育场馆设施,最大限度盘活场馆设施资源和人力资源。做好“群体通”的宣传,推动向社会开放的学校体育设施上线“群体通”平台,为广大体育爱好者提供丰富的平台订场资源。落实《广州市全民健身条例》,完善工作机制,推动社会公共体育场馆向学校开放,同时有序推进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重点推动周末、节假日和寒暑假向中小学生开放。

  (三)严格出入校管理。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严把校门关。坚持入校登记制度,中小学、幼儿园学生进出校门须检测体温;学校教职工和大中专院校(技工院校)、中职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学生进入校门(校区)检验身份并扫码、测温、检验健康码;对因公入校人员进行体温检测,扫“通行健康码”及“行程卡”,严格查询相关信息,异常者不得入校。校外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校,切实做好校园管理工作。联合公安部门进一步规范学校门卫、值班、巡查制度,做好车辆、人员进出情况登记,确保校园和师生安全。

  感谢您对我市学校体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教育局

  2022年6月27日

  (承办处室: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处,联系电话:22083736)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府办公厅,市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市发展改革委、市公安局、

  市财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