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4011号提案答复的函
A类
穗教案〔2022〕164号
迟云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提高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水平的提案》(第4011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组织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会办单位认真研究,并于6月30至7月6日与您通过电话及微信沟通,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您建议通过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和引进优质校外资源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建立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对教师的关心与疏导,进一步推进我市课后服务工作,具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一、关于丰富课后服务内容的建议
我市高度重视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将全面推进课后服务作为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好抓落实。一是逐步完善校内课后服务制度。2022年1月7日,广州市教育局印发《关于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全力做好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下午课后托管服务以基本托管服务为主,与素质拓展服务相结合。基本托管服务要强化作业管理,加强学生作业指导,每天至少安排一个小时的基本托管服务。在做好基本托管服务的基础上,鼓励开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拓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社团、体育、艺术、科技、劳动实践等活动。二是鼓励学校结合办学特色开展课后服务。各义务教育学校因地制宜,盘活各类资源,与青少年宫、高校、体育或科技类社会组织等单位合作,或统筹街道(社区)以及志愿团体、退休教师等社会资源开展课后服务。如西关培正小学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将永庆坊周边的粤剧、书法、南狮、武术、打铜、广彩、广绣、古琴等非遗文化课程引进校园,邀请古琴艺术传承人谢东笑、广彩非遗传承人刘绮雯等专家定期到校上课;增城区清燕小学与华商学院学生合作开展课后服务;挂绿小学邀请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对学校美术教育发展提供支持;莲塘小学联系区戏剧曲艺家协会邀请本土优秀粤剧粤曲演员进校传承粤剧文化等。三是鼓励调动社会资源提供服务。《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全力做好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由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遴选资质齐全、质量高、信誉度好的机构入校提供课后服务。学校建立评估机制并加强监督管理,开展学生、家长、教师的满意度调查,确保课后服务质量。截至6月14日,我市共980所义务教育学校引进349家非学科类机构入校提供课后服务,学生多样化需求得到满足。
二、关于建立健全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的建议
《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减负全力做好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校内课后服务产生的成本由政府、学校、家长共同承担。2021年12月,我市出台政策明确向提供午休、课后(包括初中晚自习)和假期托管的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给予财政补助,明确课后服务经费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保障教职工合理取酬,为提升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提供经费保障。另外,经与发展改革部门沟通,我市正在抓紧研究校内课后服务收费政策。
三、关于加大对教师的关心与疏导的建议
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培训。“十三五”期间开设师德师风培训课程446门次,培训48.91万人次,将对学生的关爱与责任刻入教师的群体意识中。二是将“双减”精神融入教师培训。通过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训中加入对“双减”政策的解读和实施策略的研讨,让广大教师理解、认同这一政策的深层逻辑,激发其执行的主观能动性。三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实施中小学教师“三类四阶段”进阶式培训,构建“1+6+11+N”四级联动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实施“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让教师在“脚踏实地”的同时能够“仰望星空”。四是充分体现课后服务的劳动价值。将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鼓励有需要的学校统筹街道(社区)、志愿团体、社工团体、家长委员会等社会资源,与青少年宫、高校、博物馆、科普教育基地或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等合作,加大校内外资源统筹利用力度,丰富课后服务内容;适时完善校内课后服务配套机制,积极配合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研究制定校内课后服务收费政策;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制”,促进校内课后服务提质增效,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感谢您对我市课后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广州市教育局
2022年7月12日
(联系人:邓睿智,联系电话:22083680)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