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政协第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4064号提案的答复
A类
穗教案〔2022〕173号
金贞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的建议》(第4064号)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会同市民族宗教局等单位进行认真研究,并与您于7月15日进行电话、微信沟通。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您的提案中肯、务实,充分体现了您对青少年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深切关注和关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作,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对于促进各民族青少年学生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引领各民族青少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市教育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积极推进广州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帮扶工作,深入开展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工作。
一、加强部署,积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校园”活动
制定印发《广州市教育局2022年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认真落实“四个出新出彩”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系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我市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窗口。坚持从小抓起,把民族团结教育融入过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于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各阶段,落实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三科为主,艺术、体育与健康学科有重点地纳入,其他学科有机渗透,实现“3+2+N”全科覆盖,积极在广大师生中厚植中华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采取“基地+学校”合作模式,区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开发35个爱国主题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每学期开展一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班会等社会实践活动,每年9月份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月活动,在校园图书馆、教室、宿舍、宣传栏、电子屏幕等公共空间,系统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更多文化养分,实现个人、社会、民族、国家价值观的内在统一。
二、加强红色教育,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功能
利用广州特有的红色资源,持续深化“党史进校园”系列活动,围绕“党史”主题组织春季学期思政第一课,联手市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编写《走进羊城红色记忆感悟百年奋斗初心》红色教育故事读本;开展红色教育“双争”活动,评选出55所“广州市红色教育示范校”,100名“新时代羊城少年先锋宣讲团”成员。持续深化红色研学实践“百千万”行动,广泛开展红色故事演讲94860场次,参与师生190余万人次;组织550万人次开展红色研学实践活动42.6万次;强化仪式教育和节庆日纪念活动,结合广州特色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通过国旗下讲话、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组织清明祭英烈、“9·30”公祭烈士、向国旗敬礼等活动,引导各民族青少年学生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三、加强文化传承,积极发挥社会实践大课堂功能
立足广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岭南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堂、德育活动和各类主题研学实践活动。评选出《沙湾古镇建筑探秘》等30个研学实践教育优质课程,各区各学校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如荔湾区的《粤韵流芳》,海珠区的《海珠湿地》等。推荐观看《我的体育老师》《雄狮少年》等广州出品优秀电影并开展观后感征文比赛,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组织广州市“粤剧进校园”中小学高水平团队粤剧交流展演,展示粤剧新生代的魅力。开展“百年老校新活力”全媒体宣传,在南方+客户端推出67所百年老校的报道。通过教育,引导各民族青少年学生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坚定文化自信中不断提升价值观自信。
四、落实“三混”要求,大力促进内地民族班学生融合发展
目前,根据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安排,我市共有9所学校承办内地民族班,民族班学生约1300人。在全国率先推进内地民族班混班教学、混合住宿、混合用餐创新管理模式,2019年,我市内地民族班“三混”工作被评为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2021年,广州市第75中学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荣誉称号,广东广雅中学获“省民族团结进步单位”荣誉称号。在教育模式方面,混班教学在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思想、文化、生活“三个层面”的融和教育,增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按照民族学生的意愿在本地学生精心挑选了结对子的“朋友”,积极推进内地民族班学生家庭与本地学生家庭结对共建活动;按照50:1要求落实专职辅导员编制配备,选配优秀教师与1至2名新疆、西藏学生结成师生对子,党员教师担任民族班学生的“人生导师”和“生活父母”的角色,通过陪餐谈心、外出活动、带民族学生到家做客、陪同孩子见证成人礼等形式,给少数民族学生一个“在广州的家”。在生活方面,积极创造条件,全部落实混合住宿,增进各民族学生相互之间的日常交流;在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饮食习惯基础上,通过改造学校餐厅,增设民族餐窗口,实现各民族学生同一饭堂、同一餐桌就餐,大力推进混餐工作促进融合。
五、实施“牵手工程”,积极帮扶民族地区教育现代化建设
依托市内优秀教育资源,发挥辐射作用,实施“牵手工程”等,推动民族地区教育不断提质增效。突出人才智力支持,2019年以来共选派297名教师和校级领导到西藏、新疆、贵州等开展帮扶工作。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培训教师1.2万多人次,接收1085名教师来穗跟岗学习。深化教育组团式帮扶和结对帮扶,按照每所学校至少一名校领导、中层干部、专任老师的要求,组团帮扶西藏、新疆、贵州等64所学校,在贵州省创建了37所“粤黔协作示范校”。安排953所学校与西藏、新疆、贵州等受援地1269所学校结对,结对学校之间师生往来2.6万多人次,开展教学教研活动达6500多次,捐款捐物达1100多万。打造“5G+人工智能”教育帮扶新模式,通过大数据云平台与互动专递课堂,向受援地学生传送广州优质教育示范课及专题讲座,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
下一步,我局将进一步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要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施体系,深入推进“党史进校园”,构建红色教育课程、文化、活动、实践育人四大体系和学校、社会、网络三维矩阵,教育引导各民族青少年学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祖国下一代的心中生根发芽,激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动力活力。
广州市教育局
2022年7月20日
(联系人:靳尚勋,联系电话:22083865)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市民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