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4019号提案答复的函
B类
穗教案〔2022〕175号
周伯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中小学师生心理素质提高的提案》(第4019号)收悉。我局高度重视,会同市卫生健康委、市妇联等单位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在7月18日进行了电话和信息交流。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目前工作推进情况
(一)建立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机制。一是建立了学生心理危机防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的统筹领导,经市政府同意,市教育局牵头市委宣传部、政法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卫生健康委等12个部门于2021年4月建立了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防控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负责领导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研究决定对全市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统筹协调、综合治理、调查研究和督导检查等事项。二是制定完善措施。出台《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3)》,共计16项具体措施,内容包括“完善机制、建立专家指导团队、配齐心理专职教师、建立培训考核激励机制、落实心理健康课程、建设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心理危机干预”等7个重点方面,着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体系。三是印发《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指引》及5个配套指南,编印《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手册》,完善心理活动课设计、辅导室建设、心理状况排查、危机干预和心理档案等相关工作,为各区各学校提供精细化、流程化、规范化工作指导。四是加强检查督导,建立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项督导制度,定期开展专项督导检查。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纳入市、区政府教育工作履职评价体系和文明校园创建实施细则,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内容,作为学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参考。
(二)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网络。一是市、区教育局和各学校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市教育局依托广州大学建设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培训)中心,与市委宣传部共同支持建设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在市教研院成立心理中心教研组,在市中小学卫生健康促进中心设立心理健康专职岗位,推动11个区设立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纵向建立贯通市、区、校的三级心理咨询与援助体系,横向建立社区辅导站、市中心、医疗机构的联动体系,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二是市卫健委设立市心理援助热线(020-81899120或12320-5),由专职心理咨询师24小时为广大群众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与12320卫生热线、12355青少年服务台均有转介机制,帮助青少年学生应对心理问题困扰。三是市妇联设立38613861妇女儿童服务热线,为有需要的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建设30个“舒心驿站”,组织心理咨询师及志愿者队伍常态化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三)全面夯实学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基础。一是加强专兼职心理教师配备,教育部、省教育厅相关部署,将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列入2021年广州市十件民生实事予以推进,截至2021年9月,全市550所1000人以上的中学、1200人以上的小学已100%配备专职心理教师,其他学校100%配备兼职心理教师。二是加强教师心理健康工作能力提升。2020、2021年组织心理教师督导培训600余人次,组织14.7万余名专任教师开展全员心理知识线上培训,开展2期心理危机干预骨干培训,指导11个区教育局建立危机干预专业团队。推进全市科任教师全员参加心理健康教育C证培训,截至2022年5月底C证率71.21%。组织3届全市中小学心理教师技能大赛,搭建教师专业发展平台。
(四)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及主题教育。一是加强课程建设,各学校推进落实每两周一节的心理课程,每学期开展“开学心理第一课”,2021年推送心理调适等指引100余篇,发布中高考心理微课19节,推出考前心理调适推文18篇。2022年以来,市教育局共录制心理微课30讲;各区共发布心理微课225 讲,各区共发布心理推文405篇,组织线上家庭教育讲座165场;发布中高考心理调适推文119篇,推出中高考心理调适微课51讲。二是加强主题教育,每年组织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5.25”心理节、“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宣传等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编写下发《中小学心理健康科普读本》3万册。三是加强示范引领。推进实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目前已创建全国特色学校2所、省特色学校25所、市特色学校82所。2022年部署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复查督导及实施第六批市特色学校争创工作。
(五)加强师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工作。一是开展重点节点防控工作,在每年春秋季开学、考试、假期等重点节点部署学生心理危机防控工作。2022年春季开学初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春季学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重点部署心理排查、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等“八个一”系列活动。二是加强学生心理状况排查,2020年2次排查中小学生320万多人次,2021年春、秋季排查学生327.02万人次,2022年春季开学排查164.42万人次,动态监测学生心理档案,对重点学生进行跟踪辅导和转介治疗。三是组织教师心理健康普查,2021年对全市中小学、中职学校、幼儿园教职工开展心理健康普查,指导学校对心理健康状况出现异常的教师,加强关心关怀,进行危机干预,引导教师到正规医疗机构接受心理问题诊断及治疗,必要时按实际调整一线工作岗位;指导学校建立教师心理健康档案和教师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方案,完善工作机制。四是加强心理咨询援助,2021年,市、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接受网络咨询1320例、电话咨询1650例;自2022年以来,市、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接受网络咨询590例、电话咨询1120例、面询90例。市心理援助热线、“12355”青少年服务台及时为师生开展心理疏导和咨询服务,并建立个案沟通转介机制;市妇联“舒心驿站”心理咨询室积极受理咨询服务,帮助有需求的妇女儿童解决心理困扰。
(六)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一是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充分发挥26个家庭教育基地、15个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的作用,2020年录制家庭教育讲座20讲,2021年共组织亲子活动、家庭教育讲座、教育研讨等活动260场;在“广州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开设“家教讲堂”。积极举办“羊城家校学堂”、专家讲座,向全市师生和家长播出,自2022年以来,市教育局共发布《羊城家校学堂》49 讲,各区组织线上家庭教育讲座39次。各学校通过学校家长学校、家委会、家访等形式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宣传家庭教育知识及方法,帮助家长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做好家校协同育人。二是加强社会协同育人,建立医教联动机制,市教育局、市卫健委联合推进教师培训、心理筛查分析、心理问题转介治疗、疾病康复等工作;会同市文明办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之“家长学校”系列直播,2021年全年共举办直播16场,观看人次达420多万“开学第一课”吸引观众近263万。以网络直播讲座的形式宣传亲子教育、育儿观念,使广大家长逐步接受现代育儿的科学理念,掌握现代育儿的科学方法和技巧,建立起融洽的亲子关系;会同妇联推进《家庭教育促进法》深入社区落到家庭,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宣讲会,聚焦家庭教育促进法出台、“双减”政策下科学育儿等热点话题,开展家长培训,推出社区家庭教育大讲堂,实现全市2000多所社区家长学校全覆盖培训。开展“心童行”儿童心理体验系列活动,提高广大家长育儿能力和水平,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下一步工作安排
接下来,市相关职能部门将认真采纳您的建议,扎实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完善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体系。一是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推动《广州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3)》措施落实落地。二是推进“三全育人”。在中小学校各学科课程教学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内容,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命观。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组织开展校外实践活动,强健学生体魄,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发挥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学生心理委员、学生心理社团作用,积极开展朋辈教育,强化朋辈支持。三是加强督导评估,督导各区各学校推进完善心理辅导室建设、心理状况排查、危机干预、心理课程建设等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市教育专项督导,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纳入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内容。
(二)建设教师心理健康评估体系。2022年建设教师心理健康评估体系,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和咨询辅导系统,实行云平台动态监测,建立完善教师心理健康的普查大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干预。
(三)加强专业队伍和课程建设。一是推进专职心理教师配备,分阶段在全市中小学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将心理教师培训纳入各级教师培训计划,推进全体教职员工的心理健康知识普训。二是加强课程建设,推进中小学落实每班每两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生命教育,完善课程体系。三是加强考核评价激励,完善专职心理教师表彰奖励和职称评聘职称评审制度,畅通晋升、评聘渠道。
(四)加强学生心理危机预防、预警、干预“三预”工作机制建设。一是建强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网络,加强市区两级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市心理援助热线、12355青少年服务台、“舒心驿站”心理咨询室等建设。二是坚持开展学生心理状况定期排查,对心理档案进行动态监测和管理,对留守儿童、父母离异、亲子关系紧张以及患心理基础疾病等重点学生“一人一案”跟踪辅导,及时转介治疗。
(五)推动建立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转介治疗“绿色通道”。加强与公安、卫健等部门协同,实现信息互通,及时化解学生心理危机苗头隐患。教育、卫健部门推进建设学生心理转介治疗“绿色通道”,推进各区、各学校与专业医院、精神卫生专业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探索学生心理健康预防、干预的“医校”共建模式,确保在学生发生重大心理预警时,学校建议和协助学生家长将学生送入指定专业医疗机构及时诊疗,为学生康复创造良好的家庭和学校环境。
(六)大力推进家校协同育人。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家庭教育重要内容,加强学校、社区家长学校建设,加强家校沟通,强化家社协作;继续办好“羊城家校学堂”,向家长推送各类教育资源,帮助家长了解和掌握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的科学教育方法,让父母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关爱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
感谢你们对我市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教育局
2022年7月26日
(联系人:张恩暐,联系电话:22083757)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