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教育局关于政协十四届广州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4078号提案答复的函

  • 发布时间:2023-08-09 18:17:17
  • 来源: 广州市教育局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B类

  穗教案〔2023〕193号

马宁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科普教育,培育筑梦科学的新苗的提案》(第4078号)提案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积极会同市科技局进行认真研究办理,并与您于7月17日进行电话沟通,经综合会办单位意见,现将有关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近年来有关工作情况

  (一)强化科普教育资源供需对接统筹协调。我局与市科技局、市科协、团市委等市直有关部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及相关研究单位、高校、科学场馆等加大协同,深度动员挖掘各自领域的优质科教资源,支持科技教育活动开展。通过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专设“科技开放日”,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科学共同体等依托科技资源开放科普资源,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中小学生科普供给。通过广州地区科普讲解大赛、珠江大讲堂、格致论道·湾区讲坛等科普品牌活动,引导专家学者、科研院所及企业骨干等积极参与科普工作,向中小学生普及科学知识,呈现科技创新魅力、弘扬科学精神,引导中小学生“追星”科技大咖。近年来我局面向广州地区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征集对中小学生开展科普公益课堂项目共63项,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师生开展科普教育近10万人次。积极利用广州地区科技教育人才和设备资源优势,将科技教育领域从中小学校园拓展至高校、科研院所和高新企业。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等10余家高校40余个理工、生化类实验室开展合作,面向中小学校开放科技教育资源,举办“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

  (二)依托科普教育资源助力“双减”行动。聚焦学校课后服务,邀请院士走进各区义务教育学校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不少于80场科普讲座,惠及不少于80所学校、2万名学生。会同市科技管理部门积极引导中小学校走进161家科普基地和10余家高新企业,在研学活动中了解科技创新。鼓励科普资源单位通过组织科普进校园等活动,开发适配不同年龄阶层和学习能力的科普课程体系,参与承接学校课后教育服务工作,充实中小学生课余生活。由学校自主安排,根据自身实际和特色,对接引入符合资质的课后服务机构开展科技教育类课后服务。与市科协联合举办了广州科普游(双减版),全市11个区共47家科普资源单位可供报名参观。团市委积极发挥少年宫科普教育基地平台作用,推动市少年宫成为全市少年儿童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科普乐园。全市教育系统紧密对接学生需求、衔接学校课程标准、贴接时代热点,动员全市学校利用自身科技特色资源,举办暑期公益学校科技特色夏令营40余期,惠及学生3000余人,构建了一道科学兴趣的“双减”护栏。

  (三)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技类教育活动。一是每年面向各类社会组织广泛征集并公布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市性竞赛活动名单,并举办各类全市性青少年科技教育竞赛,支持科技类竞赛项目培育及参赛保障,为国家、省级竞赛培育优质成果项目。打造了广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创客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科普知识竞赛等赛事品牌。二是开展公益课程活动。面向全市少年儿童,围绕自然科学探索、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每年开设40场小博士科普公益课堂系列活动,内容涵盖仿生机器人、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各领域。并通过“云上”微科普课程,打造“植言物语”“天宫小课堂”等品牌课程,推出线上课程117篇,点击量超过4万人次。三是组织开展“红领巾科技直通车”科普进校园活动,以“现代农业助力乡村振兴”“中国航天未来”等为主题,开展科技实验和主题科普探究,激发中小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市学校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技类营地(基地)开展研学和课外综合实践活动,有效提高了各类科普教育基地的科学教育效能。

  (四)重视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完成科学教育教师的全面调研摸底。目前,全市现有科学课程类教师15670名,并有239142人次接受了继续教育科技类师资通识培训,4500人次参加了16个科学技术类(包括信息技术、科技、综合实践等)市级专项培训项目。二是强化科技教育能力提升。1500多人次参加了科技教育骨干教师培养对象、STEM、创客教育专项培训和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培训。全市各专(兼)职科技教师。来自数学、生物、化学、物理、通用、综合、语文、思想品德等多个学科门类,有利于针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群体,开展学科融合、多元特色的科技教育教学活动。三是拓展校外师资队伍,聘请科技领域专家、优秀党团员为学校科学导师、中队、大队校外辅导员,指导学校科普教育工作,为全市学校科技教育教学持续开展奠定了雄厚的师资和专家团队基础。

  二、下一步工作

  针对提案指出的当前部分学校及社会层面给予科技教育的重视度、认可度尚不够,学生及家长的积极性不高,在师资力量、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等问题,我们进行了认真调研,结合我市工作实际,大力谋划推动解决的措施和办法。

  (一)指导好规范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类竞赛活动有关工作。一是举办好我市传统科技教育类竞赛活动。打造以科技创新、创新创业、科技创客、科普教育等内容为主题的一批传统品牌竞赛活动,引领全市中小学生参与科学教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每年公布面向中小学生的系列科学教育活动展示、交流和竞赛的安排,满足不同兴趣的同学、不同特色打造的学校展示交流的需要,为爱好科学、勤于钻研并学有所长的同学,提供展示、交流和提升的机会。二是做好将专业协会举办的、有利于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科技类竞赛活动列入“白名单”的审核工作,指导规范办赛,并支持中小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竞赛活动。三是通过购买服务、公益合作等方式,动员社会各界专业力量,参与科技教育服务,促进我市中小学校科技活动和竞赛全面均衡发展。

  (二)充分运用好科技教育高水平专家资源。一是在开展师资队伍现状摸查的基础上,对配备科技教育教师、教研员提出要求,指导各区教育部门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内科学统筹专职科技教师、教研员的配备工作。二是加大科技教育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力度。以课程实施能力和科技创新指导能力为重点,加强全市中小学科技教师的专业培训,建构市级培训、区级培训、校级培训和学术团队培训四级培训机制。积极协调增加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在“国培计划”中的占比,从2023年开始,每年完成至少50名科学教育高端师资培训。三是建立健全科技教育专家库。面向全市专家学者、科研院所及企业、退休科技工作者广泛征集专家人才,设立科技教育专家库,引导学校积极邀请他们参与指导各类科技教育活动、学术研讨、评审咨询等工作,担任校外科技教育导师、科学教育校长。依据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稳妥推进中小学校邀请高水平专家担任科学教育校长有关工作。

  (三)积极做好科普教育与科学课程的衔接工作。一是加强对中小学生科学兴趣的跟踪调研,建立学生参与科技活动数据跟踪评估平台,通过网络大数据,掌握全市学生参与竞赛活动兴趣领域及分布情况,为衔接好全市中小学生校内外科技教育提供依据。二是提升“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网”服务全市学校科学教育能力。及时发布全市性科技教育活动信息,开设线上课程学习资源,提供线上科技教育服务,打造连接中小学校内外科学教育、推动科学教育资源共享的科技教育网络服务平台。四是举办校内校外无缝衔接的科普教育活动。充分运用市级财政教育科普经费资源,通过项目申报、立项评审及经费下达,对各中小学校课内外科普教育项目给予立项支持。以项目资助的形式,支持中小学校基于科学类学科教学内容,开展小课题、小项目的课外研究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科普探究、科技创新大赛项目培育,举办各类科技特色夏令营、“英才计划”科技特训营等,推动科普活动与校内科学课程无缝衔接。

  (四)搭建科普活动平台提升科学教育环境氛围。一是开展学校科学教育创新实验室建设。出台实验室建设标准,梳理整合各学校现有图书馆、计算机室、学科实验室、社团活动室等,建设具备本校特色的跨学科科学教育活动的创新实验室。二是合作共建跨学科科学教育基地。学校根据自身特色与合作内容,采用向社会购买服务、设备场室租赁、多校联合共建等多种形式,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合作共建跨学科科学教育教学活动基地,分享资源,共享成果,协同发展。动员一批具有科技创新前沿领域优势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面向全市中小学校开放跨科学教育资源,协同共建若干市级跨学科科学教育教学活动中心,为中小学校共享跨学科科学教育资源提供高水平、专业化保障。三是以推动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出台有关指导工作方案,启动科学教育类特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为科学教育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工作氛围,不断提升我市中小学科普教育质量水平。

  感谢您对我市中小学科普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州市教育局

  2023年8月9日

  (联系人:邱国俊,联系电话:22083723)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市政协提案委,市科技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