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师生身心健康⑦丨假期宅家太久,如何克服社交恐惧?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彼此相依,需要归属感。从婴儿时期的依恋关系,到儿童时期的同伴关系,再到青春期的伙伴关系,“关系”一词贯穿于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阶段。因为疫情,人们宅在家,很长时间没有和老师、同学、朋友面对面地交流,难免会产生情感上的隔阂。
本期,我们将探讨学生重回校园之后,教师该如何帮助学生调整心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良好的生活学习状态奠定基础。
案例呈现
王老师是毕业班的班主任,返校复学后,她发现班里的邱同学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交流,变得沉默寡言。经过了解得知,疫情期间,邱同学的父母工作繁忙,无法照顾他。邱同学长时间一个人学习,很少与人交流,导致他比较“自闭”,甚至害怕与他人交流。
案例解剖
从出生开始,抚育者(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包括语言、行为、情感等方面)是至关重要的,这种需求如果被剥夺,可能会导致孩子在认知、情感和健康上的极大损伤。这个时候,老师可以作为替代抚育者,及时对学生的情感状态提供足够的关怀和支持(包括语言和行为的交流);同时也要积极创建良好的同伴支持(同学关系)。
案例中的邱同学因为疫情期间缺乏社交活动,害怕与他人交流,出现了比较压抑的状态。压抑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当青少年在生理或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压抑的状态。这时候老师作为“过来人”,可以用自我成长的经历为学生“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青春期成长经历,让孩子们了解青春期的成长是一种合理和正常的过程。老师也可以成为孩子们的倾诉对象,及时缓解学生的青春期成长困惑。
专家支招
疫情期间,突然转变的教学方式和频出的教育难题给老师带来沉重负担,老师给予学生的关怀和支持可能会不足,这就导致老师总是说他们非常关心学生,但学生却似乎感受不到。
怎样才能成为学生们真正的朋友呢?请听听学生怎么说:
“老师能叫出我们的姓名。”
“老师对我们笑。”
“老师对我能取得成功充满希望,他真的相信我们。”
“老师愿意倾听,愿意让我解释。当我不知道答案时,不会在班上给我难堪。”
“老师能让我们因为达成了某些事而感觉良好,能给我们提供一些适合的帮助。”
善于关怀的老师能给学生们提供内在动机,让他们对学习变得更投入,具有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学生会积极应对那些关心他们的老师,“当你感觉到老师真的在关心你、关注你的生活时,你会觉得可以不用把家里的烦恼带到学校来了。”一位学生这样说道。
信任是良好沟通的桥梁,
怎样才能做到彼此信任呢?
1.有效的倾听
老师可以通过倾听,使用同理心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理心的过程包含四个核心要素:
(一)收听自己的感觉;
(二)表达自己的感觉;
(三)倾听他人的感觉;
(四)回应他人的感觉。
这要求老师能设身处地地去体会学生的感受,给对方真诚的反应,例如复述或总结一下学生说的要点,问一些问题,寻求对方的反馈等。这种由认真倾听带来的情感适应能够表达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2.积极主动式回应
学生经过努力取得了好成绩,并开心地想要分享:
(一)给学生真诚的赞美。如果总是告诉学生“干得好”“做得漂亮”之类的空话,时间一久效果就减弱了。用“具体事情+行为动作”的方法表扬学生,可用“我注意到……”的句式来表达:“我注意到你在帮老师收作业时,总是会把同学们的作业抚平”等等。
(二)互相给予积极反馈。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们能匿名评价,可以用以下问题:“你是否喜欢老师所带的这个班级,为什么?”“如果你来当老师,你会做哪些不同的事?”“你从老师身上学到最多的东西是什么?”同时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也需要及时反馈,并反思行为,不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每日心法
记录当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三件好事。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塞利格曼教授发现,三件好事练习可以帮助提升幸福感,降低抑郁,只要坚持一直做,幸福感会节节高升。
21天养成一个好习惯。建议和家人或者朋友一起做三件好事的练习,除了幸福指数会提升,和家人的关系也会变得更融洽。
关键点:如果实在觉得没有好事发生,试着把那些看似不好的事情,学学“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把它转变成好的事情。
专家在线
热线电话:020—2884 6866
在线时间:9:00-21:00
寄语
面对疫情,全国都投入了这场特殊的战役,我们每一位老师必须与学生同舟共济、携手共进,以积极的心态共同完成这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
——广州市第十六中学校长杨霞
来源:广州市教育评估和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