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教育新媒体

广州教育:包容是最大的开放

  • 发布时间:2021-04-06 18:20:32
  • 来源: 光明社教育家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到2035年教育发展的目标: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教育家》杂志继2019年进行“省域教育现代化”专题策划报道后,于2020年再次开启“市域教育现代化”重大专题报道,2021年持续推进专题报道,展现城市前沿的教育理念,探寻城市未来教育的发展路径。继济南、宁波后,《教育家》推出广州市的教育现代化解读。

1.jpg

  江海穿行的城市,总有一种开放的气魄和宽容的胸怀,让更多人愿意为它驻足停留。广州,就是这样的城市。在浩瀚的星空下,站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海边眺望广州,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三月的广州,木棉花和三角梅开得绚烂。随着如织的人流行走在广州不同口音杂混的大街小巷,才知城市的包容给人最直观的感受便是亲切和随和。广州有属于自己的“城市美学”,其不仅体现在现代的高楼大厦,更体现在巷陌人家似曾相识的烟火生活。在薄雾笼罩的清晨,珠江上的货轮在眼前缓缓行驶,船尾的水痕越荡越开,一夜沉静后的城市又开始喧嚣起来。而在夜晚,当灯光点亮珠江,城市的繁华和美好从岸旁的万家灯火里透出来,那是一种温暖和友好的气息。在高楼林立处和一个个城市社区里,不同类型的学校掩映其中,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在这里拔节生长。教育让生命无限延伸,同时也给这座城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在广州经济发展持续焕发活力的背后,是无数人选择这座城市的结果,而在培养“人”的教育领域,广州有着开创性实践。广州教育与各种社会关系的互动中,行动导向非常清晰,城市发展到哪里,教育就先布局到哪里。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广州的基础教育在城市发展中始终保持先行一步,如科学布局城市教育空间、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实施城乡联动集团化办学等,在服务人口集聚和引导人口聚集两条路径上最大化彰显教育功能。

  “十三五”期间,广州秉持“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幸福”的教育理念,推动各项教育事业取得了新成就,被评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11个区均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广州对教育的认知和行动,在于其以前瞻性的眼光系统审视和思考城市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重要任务,并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充分汲取城市历史上形成的优良教育传统和文化精髓,以及国际和国内好的、领先的教育经验,动态协调城市各类学校的相互关系,使教育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更为紧密,并能互为支撑、同频共振。

  站在新的节点上,广州教育面向未来,科学规划,在理念变革、制度创新、方法技术创新等方面努力探索,正在用包容而开放的精神,推进城市教育现代化建设。

微信图片_20210406181208.jpg

一座城如何让选择它的人安心?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常住人口超1500万的广州,便会体会到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人来到广州,他们工作、生活在广州的城市空间里,给广州城市文化和教育带来了广泛影响。尤其是教育,如何适应城市因人口流动带来的变化,以及城市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广州教育用一种宽广而包容的教育观,肩负起了超大城市的教育责任。

  那么,一座城如何让选择它的人安心?广州教育用实际行动做好了诠释。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商业发达,民营企业、家庭作坊遍布,广州的教育理念比较开放,对孩子的教育相对宽松,广州并非是偏智育而轻素养培养的城市,分数不是唯一的指标。人们对教育普遍有这样的观点:人生并非千军万马挤“独木桥”一条路,考不上大学还可以做生意,人生有多条路可选择。民众对教育豁达的态度,使广州教育相对从容、平和。但近几年,“双子星”深圳教育的加速度,给广州教育带来了影响,这考验着广州教育的定力。

  整个采访过程,记者明显感受到“五育并举”在广州不是口头上的宣传语,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让树成树,让花成花”的教育观,深刻地影响着城市教育生态,正是这种对孩子成长的宽容和对个体生命的尊重,体现了广州教育深层次的包容。

  广州教育的包容,还体现在对来穗随迁子女大度的接纳。广州对于人的到来,是敞开大门的,选择广州的人群多样,除了国内其他地区人员,还有许多港澳及外籍人员,解决这些人员子女读书的事,成为广州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工程。

  广州规划建设和审批设立了各种类型的教育机构,并加大城市基础教育学校改扩建力度,使来穗人员随迁子女教育权益得到保障。数据显示,2020年广州解决符合条件的来穗人员随迁子女就读义务教育初始年级的比例达81%。广州市教育局局长陈爽对来穗随迁子女入学有着这样恳切的话语,“广州的随迁子女在我们义务教育150多万在校生中占比达40%,只要办了居住证,就能在广州上学。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太重要了,父母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也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我们希望把孩子留在父母身边生活学习”。

  一座城的发展,不能仅盯着冷冰冰的数据,而是要看到温暖活生生的人。广州对人的包容,在教育领域体现得淋漓尽致。人们选择一座城市是有期待的,其中对教育的期待是重要因素,广州教育用公平、温情和包容,给予了选择这座城市的人一种安稳感。

3.jpg

一座城市能容得下多少所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提出“老城市新活力”重要指示,老城广州正用实际行动讲述新故事。广州在建设最优城市系统的方法论层面,沉淀了丰富的城市发展基础理论和实践经验,也为我国的城市发展提供了现实参照。

  广州的城市形态特征,从个人到社会秩序所凸显的也是一种宽厚的包容和开放的流动,多种不同产业集群汇集于此,使城市发展在专业化基础上更加多元化。但不可忽视的是,尽管广州GDP城市排名全国第四,产业体系较为完备,同样也面临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不够、科技创新能力和领军人才不足的问题。

  随着广州“全面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服务业强市、人才强市”战略目标的提出,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的整体提升,已成为当下广州城市发展的核心。在这个城市发展背景下,大学作为知识、资源、要素充分流动的场域,科研创新与生产活动在这里涌动,经济增长的现实问题研究和前沿领域研究在这里互为关照、不再状若鸿沟,青春的生命在这里飞扬……大学强化了技术共享、产业匹配和知识学习的本地化需求,同时也能提高城市的创新创造水平,助力城市发展,这或是广州加快大学建设步伐的重要原因。

  那么,一座城市到底容得下多少所大学?广州给出了答案。

  从广州高等教育数据来看,广州目前有83所大学,在校大学生达138万余人,是全国大学在校生最多的城市。

  广州建设大学的步伐豪迈,创造出了众人眼里的“广州速度”。

  部省市校四方共建的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广州投入经费超过130亿,该校“在地国际化”突破了传统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正为我国高等教育更加开放的国际化办学涉水蹚路;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共10个学科进入全球ESI学科排名前1%;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落地南沙区;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州学院和广州交通大学正在筹建。

  高等教育服务能力的持续增强,使广州人才培养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大大提升了城市人才培养力度和专业劳动力储备,也促进了许多具有创新性、专业性的人力和智力资本在广州城市多样性、包容性中茁壮成长。人的创造力为广州城市科技创新注入了强动力和活力,促使劳动者在跨领域、产业集群内的知识和专业技术匹配共享,以及交叉学习成为可能。

2.png

一座城市如何做好与世界的联动?

  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处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最前沿,是中国通往世界的南大门,是我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和最早的开放港口,也是“经济要塞”,在我国对外开放整体格局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广州教育根植于城市开放的文化,对新思想和新理念有着敏锐的洞察力。随着城市教育现代化元素不断丰富,广州对新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着时代性的应然追求和理性认知。

  那么,一座城市如何做好与世界的联动?广州教育用开放给出了注解。

  广州教育对外开放立足于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国际地位与影响力。近年来,在推进对外开放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广州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不断拓展,教育国际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的目标提上了日程,广州教育借势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在国际一流教育和人才培养上,行动有力。

  在高等教育领域,广州正积极探索内地高校与港澳地区高校进行学分互认,并在联合培养人才方面试水前行。如广州医科大学与澳门镜湖护理学院合作开展本科护理学专业人才联合培养项目,广州大学与澳门大学合作开展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选拔优秀学生赴澳门大学进行专题研修。

  在与湾区教育领域多形式合作的同时,广州并没有局限于眼前的成绩,而是把目光看得长远,正借助粤港澳三地之力,依托协同发展优势,吸引全球一流的高校和科研机构来穗办学,并加快步伐完善学科覆盖广度,提升人才培养及科研创新水平。

  在职业教育领域,广州制定印发了《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对外交流合作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推动中职教育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为广州职业教育走出国门提供了政策支撑。

  在湾区,广州不仅牵头成立了职业教育联盟、职业教育研究中心智库平台等,还与香港、澳门在职业教育领域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场所和技能大赛基地,共同培养冠军技能人才。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与港铁学院开展订单培养专业人才,双方共同合作开发课程与教材,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等。

  职业教育在国际办学的情境下,有着丰富的“行为创新型”广州实践。广州有5所高职院校获批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如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建立“中新海外研习基地”,广州市旅游商务职业学校在葡萄牙设立中餐烹饪工作室和中华茶艺工作室海外职业教育工作站等,广州职教对外开放取得了系列国际合作交流成果。

  在基础教育领域,广州多措并举推动穗港澳师生交流,深度参与“粤港澳姊妹学校缔结计划”,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穗港澳姊妹学校交流机制。广州还引入英、美、新加坡等国家优质学校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展合作办学,建立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国际化特色民办学校、开设国际课程的民办非学历培训机构在广州寻常可见。目前,广州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开放的基础教育国际化教育体系。

  城市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发生地,这里汇集了生产要素、教育、文化和一系列创造性活动,这些影响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紧密相连形成了庞大而复杂的城市系统。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更好地彰显文化价值,追求更优质的教育,汲取更丰富的世界城市治理经验,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融入和流动性,濡染千年文化底蕴的广州,在坚守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开放”理所当然成为其现代城市建设的典型特征,这是城市化进程的选择,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

  建立在悠久岭南文化基础上的教育,塑造了广州这座老城的人文精神。如果有人问广州教育的具体特征是什么,广州教育人一定会给出集体回答:广州教育很包容。

  海纳百川的包容是最大的开放,这是广州城市价值观的充分体现,也是城市创新的动力源。

  如对广州的特质进行阐述,坚守、包容、开放仍然是凸显的三个关键词。坚守,是一座城对历史文脉的情感和态度;包容,是一座城对往来者的尊重和在意;开放,是一座城对世界的吸引和对创新的追求。广州,四季花团锦簇,有着诗意的浪漫情怀;广州,商贸流通景象繁荣,有着理性的思考和遵循。广州教育在这样的城市风貌里,生发出的意象是生动的。

  广州对建设大学有着自己的定位和解读。广州从城市经济发展的深远格局,从大学精神儒雅城市人文气质,从资源要素流动和创新互动的城市活力等方面出发,重新定义大学对城市的影响,给城市建设大学赋予了新的内涵和起点。

  广州,正在为满足人民对教育的期待,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高质量教育新体系,向星辰大海出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