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的那些先生们,对这座城市的教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广州,这座位于中国南部的商业古城,坐落于珠江下游,濒临南海,是我国近代最早开放通商口岸的城市之一,这里汇集了多元化的产业集群,数量庞大的商船云集在繁华港口,架起了一座座通向世界各地的桥梁,为这座城市的现代化发展不断输送新鲜血液。
除了发达的商业贸易外,广州也是首批国家历史名城、广府文化发源地。千年来,时光的海风延绵不绝地从这里吹拂而过,晃动着古城的枝叶,吹落一地斑驳的历史剪影。我们在探索这座古城历史文化脉络的同时,也应着眼关于人才培养的教育领域,试着透过岁月的缝隙,去观察那些伟大人物在城市教育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康有为:重精神,贵德育
在广州近代教育史上,应该有着康有为的一席之地。康有为出生在广州府一个官僚地主家庭。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讲学,先后写出《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部著作,其中《新学伪经考》力图从根源上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对后世的思想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康有为认为,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新世界,莫亟于教育。当时的八股取士已经严重束缚了读书人的思想,不能够再适应时代的需要,应当予以废除。发展教育、开办新学乃当务之急。《大同书》中,康有为还提出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权在公费条件下接受教育、男女教育平等、重视德智体美方面的发展等观点。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对广州乃至中国的教育发展有着重大的借鉴意义,同时,还催生出了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虽然后人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在教育方面,他有着一些超前于时代的见解。
现如今,当你穿行在广州的街巷之中,无意间路过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的万木草堂时,不妨静下心来,闭上眼睛,驻足感受一番,说不定,就能隐约听到从时光长河深处传出的一阵阵琅琅书声。
孙中山: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提起广州教育史当中的关键人物,绕不开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他在日本领导同盟会期间,曾赠给当时年仅16岁的李四光八个字:“努力向学,蔚为国用”,令其受用一生。
孙中山先生深知教育对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他认为,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要重视科学,努力发展教育,培养出具有知识和崇高人格的新式人才。他还与蔡元培等人提出“新八德”,将“国家”和“民族”置于个人和家族之前,号召青年们树立报国之志,关心国家大事,“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使国人立志为改良国家、实现国家的富强而奋斗。
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亲手创立“国立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并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此后,陈寅恪、冯友兰、鲁迅、郁达夫、郭沫若、傅斯年等多位文学大家都曾在此执教,为中大以及广州的教育史增添了一抹抹亮色。
现在,中山大学主张以“德才兼备、领袖气质、家国情怀”为人才培养目标。时隔近百年,我们依然能从其校园文化之中,感受到孙中山先生当初推行的教育理念,以及他心系国家的广阔胸襟。
中山大学前校长李岳生老先生曾说:学子们要理解自己身上的历史责任和自己的梦想,找到自己的方向,成为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为国家作出更多贡献的人才。
此间种种,皆能窥见逸仙先生昔年的影子。
的确,伟人虽已离去,但他的思想和理念,却永久留在了我们心中,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大学子,更激励着一代代华夏儿女,从过去一直延伸到未来。
正如中山大学的校歌中所唱的那样:“发扬光大,贯彻主张;振兴中华,永志勿忘”。
关山月:教学相长辟新途
如果历数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这段岁月里出现的艺术大师,关山月的名字一定会被提及。
他的大幅山水气势磅礴,小幅梅花清新简练,引得观赏者驻足流连。
关山月先生是岭南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广州美术学院当了多年的院长和教授。解放初期,美术教育思想还比较混乱,关山月便决心通过教学实践,与学生们一起进行研究和探讨。在他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相长”是一个很重要的核心思想。
关山月先生认为,首先,师生是各有所能的,取长补短之下,便形成一个无形的“集体老师”,这个“老师”又可以说由两个对立面组成,在教与学都要创新的共同目标下,大家通过共同的探索与各自的实践,再经过大家的争鸣及总结,才会取得一致的认识和共同的提高。
其次,当老师的不能人云亦云,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提出教学主张时,首先要有理论作指导,又要有政策为依据,再根据自己的阅历将之加以比较、分析之后,才能将主张运用到教学之中。
再者,要坚持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认真着手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两个“用”字,切实做好批判继承和借鉴。
关山月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对广州的艺术教育乃至全国的艺术教育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曾有50多年的时光,关山月执教于广州,培养出了陈金章、林镛、史正学、吴泽浩等第三代岭南画派传人。
关山月先生在《教学相长辟新途——为建立中国画教学的新体系而写》一文中写道:中华民族的传统绘画早已在国际享有盛誉,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是创造一种民族的、社会主义的崭新的中国画,为世界绘画宝库作出新贡献,为民族争光,为国家争光!
如今,当你漫步在广州美术学院的校园里,还能够观赏到许多关山月先生遗留下的气韵生动的水墨作品。用心凝视着这些画作,你便可依稀感受到作画者当年的卓然风采。
钟南山:最好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提起“共和国勋章”的获得者——钟南山院士,可能绝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他在2003年的抗击“非典”阻击战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保卫战中,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钟南山院士曾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历任主任医师、教授、院长等职,多年来,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
2010年,钟南山院士来到广州医学院(现广州医科大学),创办了探索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模式的“南山班”,亲自给本科生上课,尝试着为中国医学教育体系探索一个光明的未来。
钟南山院士认为,旧的教学理念和方式需要改变,老师们要善于思考和讨论,进行多学科的联动。而对于学生,则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可以自行查阅参考书和论文,请教临床医生,或是找病人交流,形成一个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思维。
除此之外,“南山班”还强调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科研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当中,提高他们的医学水平。
钟南山院士将自己对学生的要求概括为四个字:“心、求、气、情”。
“心”——不仅要有责任心,更要有好奇心;
“求”——不仅要严格要求自己,更要主动去追求;
“气”——不仅要有志气,更要努力奋斗去争气;
“情”——不仅要满腔热情,更要对医学事业富有激情。
如今,已经85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依旧活跃在广州医学教育和科研的第一线,他对中国医学教育的未来充满了信心;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他曾说道:“教学要立足长远,它不像治疗一个病人,短期即可见效,可能要等到若干年后,南山班走出的一些优秀学生才会崭露头角,那时,我们探索医学教育改革的价值和意义才能体现出来。”
将目光投向广州的教育,从古至今,如同在观赏一张群星闪耀的相片,除了康有为、孙中山、关山月、钟南山之外,还有许多优秀的教育家,他们共同在广州教育壮美的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如今,广州依旧在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优秀的教育者,为这座城市的教育和文化书写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