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心理调适② | 疫情变化下的亲子关系——有问题的只是情绪
最近因疫情反扑,全市中小学阶段学校(有住宿条件和全封闭管理条件的高三除外)暂停线下教学,采取线上教学。绝大部分孩子开始居家学习,许多家长也随之忧心忡忡。
广州市未成年人心理咨询与援助中心所在位置目前也属于管控区,居民居家隔离,街道封锁,偶尔出去超市采购一些食物。路上见到的孩子们个个神采奕奕,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路过一个大约3岁的小孩身旁时(小孩跟在姐姐身后,偶尔舔一口姐姐手上的冰激凌),听到孩子开心地说:“太好吃了,太好吃了,怎么这么好吃……”和孩子们的乐天与悠然相对应的是家长们的焦虑与慌张。
疫情下的亲子关系如何应对?于孩子而言,疫情并不是什么大问题,相反可能会因为不用返校而感到些许轻松。于亲子关系而言,疫情也不是问题,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依然紧张,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也依然和谐,有问题的不是疫情本身,而是家长长久以来被忽视的自身情绪。疫情期间,作为家庭顶梁柱的家长,要尤为注意觉察并照顾好自身的情绪:
01居家隔离,亲子相处时间变多。父母若想管理好孩子,需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没有解决自身情绪之前,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因为当我们有情绪的时候,因情绪而产生分歧和争执的真正目的都只是为了让自己的情绪有出口,而非真的去解决问题。问题是情绪的衍生品,当情绪稳定后,才有看到真实的能力:我们认为孩子出现问题是因为孩子当下的状态不符合我们的认知方式。当我们觉察到自身因为孩子的行为而有情绪产生的时候,建议家长们先做物理环境上的自我隔离,比如单独去房间待一会,做做深呼吸、打打枕头或者跟朋友倾诉,总之,我们要先想办法稳定自身的情绪后再来跟孩子沟通。
02与孩子沟通前,要先试着去接纳孩子当前的状态。
心理学里有一种悖论,那就是所有的改变都是基于不改变。通俗地理解便是,当我们迫切地想要改变孩子的时候,也是最难改变孩子的时候。当我们发自内心地去理解孩子的行为动因,接纳他当下的状态,看到他对于自我约束无能为力的时候,才能够看到孩子的困难所在,更愿意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谈,而此时的交谈才能真正地让孩子觉得家长是为他好。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担忧和控制背后暗含着一种优越感或内疚感,这会让孩子感到很有压力,越发想要抗拒和远离,往往不欢而散,甚至常常会加剧亲子关系中的裂痕。
03家长们需意识到,焦虑、成功和高效率的相关性是一种错觉。
现代社会的精英化追随使得我们会不自觉地陷入焦虑或抑郁的情绪之中,过度使用情绪。假如人一天的精力是10分,我们原本是可以把这10分都用在做事情上的,但高度的情绪化会消耗我们的巨大精力,耽误了真正要做的事情。我们常常会觉得不焦虑就更加做不好事情,这只是一种错觉,因为焦虑已成为了我们的舒适区——让人难受却又感觉到安全的区域。真正的高效率是需要全然放松的,放松的时候才能够真正地投入。所以,在亲子关系中,当父母意识到自身或孩子有情绪的时候,要学会先在心里踩一个刹车,暂时搁置要解决的问题本身,待双方情绪都缓和后,再来解决问题。解决所有亲子关系的冲突中,我们要始终优先考虑的是人本身,而非效率。
04建立良好的边界是对孩子的信任,不轻易地被孩子的言行牵动我们的情绪。
尤其对于青春期的孩子,不唠叨和少数落就是对孩子的信任的表达。当我们确实有情绪的时候,也不妨试着坦诚:“因为疫情的关系,妈妈心里也很焦虑,所以看到你一直玩手机,会感到不安,会担心你的学习,妈妈会自己消化这部分情绪,也相信你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来,我们协商一下……”
05养育过程中的自由感来自于父母为自己的情绪100%负责。
高度自我接纳的父母才能够给予孩子适当的成长空间。高度的自我接纳也就意味着能够为自己百分之百负责,在有情绪的时候不做受害者,亦不做加害者,而如其所是地看待当前困境,清楚自己的需求,担负起自身的责任。当我们想要指责孩子的时候,要提醒自己,作为家长的我们是否做得足够好?我指责孩子的问题,我自身是否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如果我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我能采取什么措施改善自身?指责总是容易的,但指责也总是无效的,尤其是面对青春期的孩子。
最后,疫情虽有反复,但不应当成为我们焦虑的原因,恰是可以成为我们内省的时机。借由更多的亲子关系中的相处,让我们看到自身的不安与焦虑,先坦然地面对自身的情绪,接受它,才能够与孩子建立起真诚且流畅的沟通。
疫情只是疫情,打乱我们生活节奏的并非疫情本身,而是我们不稳定的内心。在疫情期间,除了积极配合政府和相关部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之外,我们依然可以生活如常。即使有现实的困难,带着问题去生活,冷静地一一面对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