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教育新媒体

解读|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

  • 发布时间:2022-11-14 15:06:41
  • 来源: 健康中国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原标题:对防控措施作出优化调整的主要考虑是什么?调整集中在哪些方面?如何做好生活必需品保供和物资运输保障?……权威解答来了!

  11月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有关负责同志和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出席。敬请关注本期发布会问答!

  优化调整防控政策,进一步提升科学性精准性

  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副司长 米锋:

  11月1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二十条优化措施是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的完善,不是放松防控,更不是放开、“躺平”,而是为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是为了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要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

  要坚持科学精准,立足于防、立足于早,以快制快处置突发疫情,严防疫情外溢扩散和规模性反弹。

  要全力做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保障,切实满足疫情处置期间群众基本生活和看病就医等民生需求,解决好群众的实际困难。

  要坚决克服简单化、“一刀切”,坚决整治层层加码,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

  为什么要对防控措施做出调整?为什么说防控政策优化调整不意味着放松?会不会带来更大的传播风险?

  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 雷海潮: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国持续跟进全球疫情态势和病毒变异特征,结合防控举措的实施效果进行动态评估。有关专家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我们通过两年多的防控实践,经历了若干次聚集性疫情的挑战,也积累了很多防控的经验,对于病毒的传播规律和临床治疗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另外,我们在疫苗的研发方面,在药物的研发储备方面,也有了新的技术进步。因此,我们要因时因势来调整优化我们的防控举措,不断提升防控的科学精准水平。

  结合我们对第九版防控方案等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结果,经过专家的深入研究和论证,提出了二十条优化完善的政策举措,能够明显缓解各地疫情处置当中遇到的一些瓶颈和障碍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集中流行病学调查人员的精力和时间,来把风险地区和密接人员的有关调查和风险管控的工作做得更好,能够用更小的代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把疫情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平衡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所以这样的调整和优化,是基于科学的认识,也是基于循证研究的新的成果,这不是放松,更不是“躺平”,而是要更加精准科学地做好疫情防控和处置工作。

  此次优化调整的措施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国家疾控局副局长 常继乐:

  我根据大家特别关注的几条,介绍一下为什么要调整。

  首先是密切接触者的管理措施从“7+3”,即7天集中隔离和3天居家健康监测,改成了“5+3”,即5天集中隔离和3天居家隔离。

  从第一版开始到第九版和现在的优化版,原来是14天,变成“14+7”,再是“7+3”,现在是“5+3”,是渐进的过程。这2天可以省出约30%的集中隔离资源。同时,因为奥密克戎的最长潜伏期是8天,所以我们采用的是“5+3”。

  第二个是密接的密接不判定了。评估发现,次密接的阳性检出率很低,大概是3.1/10万,也就是10万个人里面有3个人。根据这个情况,次密接不去管、不去判,可以节约很多服务保障的资源。

  第三个是取消中风险区的判定。我们经过第九版的实践应用以及7、8月份的评估,发现中风险区的阳性检出率为3/10万,刚才说的次密接是3.1/10万。我们觉得有风险,但是不大。同时,中风险区划了以后,要管控的人员比较多,也消耗防疫人员的精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两害相权取其轻,决定取消中风险区。

  第四个是高风险区外溢人员由7天集中隔离调整为7天居家隔离。外溢人员的风险经评估以后大概是4.9/10万,但是这些人均在风险区域划定后7天内检出。把高风险区外溢的人员7天集中隔离改为7天居家隔离,可以节省集中隔离资源。

  另外,大家还关注闭环管理作业的高风险人员,从原来的7天集中隔离或者居家隔离7天,改成5天居家健康监测。这是发现在闭环管理的高风险人员,如果严格执行闭环管理措施,阳性感染率很低,只有1.6/10万,比刚才说的中风险和次密的还要低。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调整成5天居家健康监测。

  在加强生活必需品保供方面有何具体举措?

  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 安宝军:

  一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商务部将持续强化市场监测与预测预警,及时投放肉类储备,协调跨区域物资调运,保障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稳定。指导各地设立市场保供工作专班,将疫情防控和应急保供“同部署、同落实”,统筹协调米面油、肉蛋奶和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应,组织商贸流通骨干企业与生产养殖企业加强产销衔接,增加货源供应;制定封闭小区配送、区域联保联供等专门预案,畅通诉求反映渠道,及时解决居民基本生活问题。

  二是维护保供主体有序运转。指导地方督促大型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等重点商贸场所,严格落实相关要求,科学精准做好自身防疫。针对可能出现的涉疫情况,要做足前期准备,提前规划临时替代场所,一旦需要,能够迅速做到人员、设施、车辆、物资平稳转换,维护保供主体能够有序运转。

  三是强化物流配送保障。指导地方建立完善保供企业白名单制度,优先保障名单内企业经营、车辆通行和人员到岗,也要为外地保供企业创造便利条件。在封控区域,合理设置物资接驳站、固定接收点,加强人员配备,保障末端配送力量充足。根据老幼病残孕等重点群体需求,要制定相应的保供方案,满足封控隔离居民基本生活需要。

  四是做好区域联保联供。商务部将根据地方需要,加强跨区域联保联供协调,帮助组织货源,保障市场供应总量充足。指导地方要统筹好肉、菜等生活必需品的储备,采取及时投放、定向投放的方式来增加市场供应。要求各地全面掌握本地生活必需品的货源主渠道,并与周边地区、主产区加强“多方帮一方”的互助互保合作,如果有需要,可以立即开展应急调运支援。

  为何二十条优化措施对入境人员管控和核酸检测等进行了调整?调整的依据是什么?

  中国疾控中心传防处研究员 王丽萍:

  结合当前全球新冠疫情的形势发展变化,以及新冠病毒一些新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统筹我国外防输入以及国际往来,便利人员往来,根据前期我们对入境人员防控措施的评估,以及第九版防控方案实践的评估结果,在严防外防输入的情况下,对于入境人员的管控以及核酸检测进行了优化调整。

  一是取消了入境航班熔断机制,并将登机前48小时以内2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调整为登机前48小时内1次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二是随着境外疫情的广泛传播,人群感染率普遍较高,我们在评估中发现,导致入境以后首次核酸检测阳性Ct值大于等于35的人群,既往感染的比例是非常高的,这样我们调整了入境人员阳性检出的判定标准。

  三是参照北京奥运会和成都世乒赛疫情防控的经验,对于入境从事商务的人员和体育团组特定的入境人员设立了免隔离闭环管理区,也就是“闭环泡泡”。对于免隔离闭环管理区内的中方和外方人员,要严格落实闭环管理、个人防护以及核酸检测等防护要求,严防“破环”。

  四是根据新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潜伏期进一步缩短,同时也是为了防范在集中隔离点的交叉感染风险,我们调整了入境人员隔离管控期限为“5天集中隔离+3天居家隔离”。

  如何统筹做好今冬明春疫情防控和重点物资运输保障?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 韩敬华:

  一是全力保障交通物流网络畅通。督促指导各地严格按照《规范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关停关闭和运输服务限制运行工作指南》的要求,依法依规落实管控措施,保障运输通道畅通、枢纽稳定运行、末端运转有序。加强交通物流网络运行监测分析,科学精准实施货车通行管控,保障交通物流运行顺畅。

  二是全力做好重点物资运输保障。做好与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白名单”企业、民生保供等企业的供需对接,做好统筹运输组织调度。督促指导各地对重点物资运输车辆实行优先便捷通行,对重点物资运输船舶实行优先引航、优先过闸、优先锚泊、优先靠离泊的“四优先”政策,保障重点枢纽集疏运通畅,实施快装快卸,加快提升铁路、民航服务保障能力,着力畅通邮政快递末端“微循环”。指导各地建设启用应急物资中转站,推进涉疫地区重点物资安全有序中转转运,切实保障医疗防控、能源、粮食、民生、外资外贸等各类重点物资安全高效运输。

  三是全力推进物流保通保畅常态化制度化。指导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交通物流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交通物流运行动态监测管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要求,加快建设交通物流运行监测和调度指挥体系,强化对重点枢纽、重点通道、重点区域的跟踪调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完善支撑保障政策,提升服务保障和应急处置能力,加快构建协同联动、保障有力、安全可靠的交通物流保障体系。

  四是全力做好交通运输疫情防控。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印发的优化防控工作二十条措施,毫不放松科学精准抓好交通运输疫情防控工作,进一步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在隔离转运、人员流动、滞留人员疏解、高风险岗位人员结束闭环作业等与交通运输有关的方面采取更为精准的举措。

相关稿件: 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