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教育要闻

广州: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 发布时间:2025-02-25 15:25:59
  • 来源: 南方日报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广州: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写在全省教育大会之际

  基础教育体量在全国地市中排名第三、高等院校在校大学生数量全国第一、职业学校在校生占广东职业教育在校生的1/3……广州教育规模庞大,作为广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面临着从“大”到“强”的跨越挑战。

  如何为支撑广东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广州锚定“排头兵、领头羊、火车头”目标,积极响应“大干十二年、再造新广州”响亮口号,提出了构建“公平卓越、活力创新、开放包容”的广州教育新体系,全力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具活力的教育。

  当下,广州正加速勾勒出一幅教育强市的新蓝图:高等学府影响力不断扩大、职业教育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家门口的好学校”批量“上新”……广州不断提升教育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让每个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图片

  广州市第六中学(从化校区)2024年9月招收首届高一新生。广州市第六中学供图

  推动形成

  家校社协同育人强大合力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广州持续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坚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打造了一支高素养专业化的思政教师队伍,不断增强学校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

  如今,广州思政课堂上出现一个新变化——教师们达成了思政教育必须结合生活实践来展开的基本共识。

  在广州市第一中学的思政课上,授课教师避免“炒冷饭”、空洞的说教,通过设置情境、组织学生讨论等方式,内容越来越接地气、生活化,喜欢上思政课的学生越来越多。

  同时,广州深入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办好大中小学红色教育课等,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

  推出富有广州特色的300条校外综合实践线路、组织“英雄花开英雄城”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活动、带领更多穗港澳青少年走读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推动培育更多政治素质过硬,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宽广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

  如何落实“五育并举”教育教学目标,帮助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广州实施体育强健计划,实施美育浸润计划,帮助每名学生掌握1-2项艺术特长;实施劳动习惯养成计划,培养学生劳动能力,树立正确劳动观。

  在广州,“小豆芽”“小胖墩”“小眼镜”“小脆弱”逐渐减少。2022年,广州在广东学生体质健康抽测中以总体优良率86.11%排名全省第一。

  去年11月1日,《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实施,这是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性法规。

  随着身心健康“防线”逐步筑牢,体育、美育教育不断加强,越来越多广州学生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舞台上取得好成绩。

  花都区1100名青少年齐跳绳,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越秀区小云雀合唱团在第十三届世界合唱比赛中获得双冠军;广州市第二中学舞蹈团在全国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获舞蹈表演类一等奖。

  “我们将持续推进教育综合评价改革,构建完善评价体系,不断健全完善育人体制机制,构建新时代立德树人新格局,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强大合力。”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图片

  广州某学校的学生利用课间时间练习花式跳绳。吴伟洪 摄

  为科技和人才发展

  提供强支撑

  去年10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15名本科生自发组成的Coral Cola团队在2024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上首年参赛即夺得金牌,成绩亮眼。

  “参赛队员来自不同专业,大部分是生物学‘小白’,却勇于探索新方法、取得新突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助理教授林桥津说,取得好成绩得益于学校交叉、互动、协同、融合的学科体系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有在校生约2700人,其中硕博士生约2300人。目前该校有长聘制学术人员200多人,21%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

  广州高等教育科研实力与学术影响力稳居广东前列,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攀升。其中,广州医科大学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广州大学、广州医科大学被纳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重点建设高校行列;市属高校现有ESI排名前1%的学科22个。

  “我们将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不同领域、不同赛道塑造并发挥优势,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为广州乃至全国的未来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职业教育体量大,在全国地市中排名第二,如何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技能人才支撑?广州持续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推进科教城建设,12所职业学校均已入驻;

  立项建设9个市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布局建设44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现有专业100%对接全市21条重点产业链;

  创新开展中高企协同长学制人才培养试点,推动开展五年一贯制、三二分段等试点,中职学生升学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设置广州职业技术大学事项通过省评估并公示,有望在明年内实现市属职业本科“零”的突破。

  2021年,广州以“优秀”等次成功创建广东省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示范市。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力争建成2所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6至8所国家级优质中职学校,同步建成一批高水平或优质专业(群),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

  落好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一子”

  “家门口”的好学校上新了!

  近年来,广州开足马力新建学校和校区,一批优质省、市、区属中学(校区)陆续建成开办。

  去年,广州新开办公办中小学(校区)、幼儿园51所,新增基础教育公办学位7.92万个,人民群众“有学上”的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然而,广州基础教育覆盖面广,城乡、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存在差距,如何确保孩子“上好学”,享受“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成为当前教育发展“必答题”。

  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优等生”,广州中小学校呈现“优质均衡、百花齐放”的发展态势,为破解义务教育发展不协调不均衡的难题打下坚实基础。

  近年来,广州加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双区”建设,重点支持越秀、南沙区申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越秀、海珠、番禺区申报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推动以优质区、校带动薄弱区、校共同发展,不断缩小区际差异。

  集团化办学的步伐不断加快,优质教育资源打造的教育集团“航母群”逐渐浮出水面:

  去年11月,越秀区宣布组建首批3个小学学段品牌教育集团,“升级迭代”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新格局。目前,全市共成立基础教育集团177个,市属优质教育资源实现11个区全覆盖,各区均拥有省级优质基础教育集团培育对象。

  2024年,广州实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农村学校、新建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100%纳入集团化管理,帮助每一所学校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以数字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也为广州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近年来,广州陆续入选智能社会治理实验基地(教育)、智慧教育示范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地区等。

  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推动建设国家智慧教育示范高地,持续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全面推广用好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动数字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数读

  7所高校20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

  9所高校(高职院校)进入“双高计划”建设

  15所高校拥有ESI全球前1%学科

  组建基础教育集团177个,集团化办学覆盖普通中小学约700多所,幼儿园120余所

  实现“平躺睡”学生总人数为110.7万人,午休托管可以平躺睡的学生占比99.1%

  “广州共享课堂”已上线8850个课程资源包,总访问量超20亿人次

  对话

  广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爽:

  建立基础教育学位供给“潮汐使用”机制

  问:广州将如何应对2029年中学入学高峰?

  陈爽:广州基础教育体量大,基础教育学生人数在全国地市排名中位列第三。我们将继续扩增高中学位,通过新建一批、改扩建一批、扩容一批、试点一批等举措,力争在2025年新增1万个普高招生计划。此外,将着力提升学位利用效能,结合当下与未来,全盘考虑学位供需峰谷,科学统筹、灵活适配,建立学位供给“潮汐使用”机制,灵活应对学龄滚动造成的学位转承压力,提前谋划入学高峰后的资源转化机制。例如,在2031年初中在校生高峰过后,利用完全中学初中学位缓解高中入学高峰压力,确保教育资源的持续优化配置。

  问:如何加强基础教育学校校长梯队建设?

  陈爽:一直以来,教育部门高度关注校长队伍建设,随着中小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加上一些校长退休或即将退休,广州提早谋划准备,2020年以来,局属中学中提拔使用了一批优秀年轻校级领导;2023年,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在全市遴选了100名优秀年轻校级领导,开展羊城菁英校长培养工程。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开展优秀年轻校长遴选和培养,构建中层干部(后备校长)、胜任校长、骨干校长、专家型校长四阶段层次鲜明、梯次合理、充满活力的校长培养体系,建好校长队伍“蓄水池”,提高校级干部储备的深度和质量;不断创新和丰富培养方式,让培训成为校长成长的“加油站”,并通过挂职锻炼、城乡交流等多种方式,发掘和培养优秀的校级干部;完善校长评价激励机制,全面考量校长的办学治校能力,激励校长们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创新教育思想,形成办学风格,讲好广州教育故事,成就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型校长。

  案例

  “富养新教师”

  紧抓“成长期”

  去年5月,广东举办中小学“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省级培养项目(2024—2026年)启动仪式,共有518名学员参与,其中广州入选66人,数量居全省第一。

  这是广州坚持“让优秀的人培养更优秀的人”培育理念,加快教师队伍成长的成效之一。

  近年来,广州教育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优先位置,通过引育并举,推动“教师”“校长”两支队伍共同进步,实现各类高层次教育人才数量位居全省前列,打造了一支数量足、有活力、素质高的教师队伍。

  中青年成教师队伍

  “主力军”

  近5年,广州迎来新增教师高峰期,新增人数达2.54万人。

  随着新鲜“血液”涌入,当前,广州中小学教师队伍40岁以下教师占一半以上,平均年龄39岁,中青年教师成为“主力军”,教师队伍结构日趋合理。

  如何吸引有才华、有热情、有责任感的教育者加入广州教育“大家庭”?

  广州严把“入口关”,2020年以来连续5年前往北京、武汉等地开展校园招聘“优才计划”,拓宽师资来源。2024年,广州市教育系统“优才计划”在北京、武汉考点签约优秀毕业生共计37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2人、硕士研究生344人,越来越多高素质人才加入教师队伍。

  截至2023年底,广州中小学校已实现卫生工作副校长、校医、体育教师,劳动教育教师和专职心理教师动态配齐;截至今年9月,音乐、美术教师实现配齐,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打下基础。

  帮助新教师三年内

  站稳讲台

  广州提出“富养新教师”理念,对入职后的新教师实施三年浸润式培养,通过加强专项培训、配备优秀导师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在3年内“站稳站好讲台”。

  通过紧抓成长“关键期”,广州新教师得以迅速成长,并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不俗成绩。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开展至今举办了四届比赛,共决出24个各组别冠军,其中广州占7个,占比近30%。

  除了在各种舞台上崭露头角的新教师,广州各类高层次教育人才数量在全省更处于领跑地位,其中在职特级教师200人、正高级教师348人,5人入选广东省中小学书记校长“卓越计划” 培养计划,118人入选省名书记、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钟南山、“全国最美教师”王隽枫、“全国道德模范”赖宣治……近年来,广州涌现出一批师德楷模,引领更多教师在三尺讲台上挥洒青春、浇灌梦想。

  2024年,广州共6个教师集体获评全国优秀集体,12人获评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入选人数位居全省第一。

  加速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如何塑造一支与广州城市地位相匹配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广州加速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到2025年,力争所有初中专任教师能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高中教师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达32%。

  2024年,广州率先发布《广州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评价指南(试行)》,从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五个维度明确教师发展方向,通过大数据追踪与分析评价,形成教师发展“数字画像”,帮助其扬长补短,实现自我成长。

  “我们将聚焦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提升,深化精准培训改革,培育一批引领基础教育学科教学改革的骨干。”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同时强化教师数智能力,加速推进新技术与教师队伍建设的深度融合,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广州将持续加大赴北京、武汉等地的校园招聘力度,吸引优秀人才齐聚广州;持续深化义务教育阶段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加大正高级、特级、骨干教师交流轮岗力度,让优秀的教育力量充分交流。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希望。

  “我们还将推进乡村教师学历提升行动,帮助乡村教师完成学历提升,惠及更多乡村学生。”广州市教育局有关负责人说,将推动实现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保障教师各项权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