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会友,体验非遗 匈牙利青少年走进广州校园
4月24日,广州协和学校、广州市第六中学迎来一群来自匈牙利的同学。在中匈友好关系持续深化、中欧建交50周年的大背景下,广东省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粤友行——匈牙利青少年南粤文化春令营”活动。作为此次活动的一部分,4月24日,由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31名师生组成的代表团,先后到访广州协和学校和广州市第六中学。在广州的校园里,来自匈牙利的同学们与广州的同学们一起切磋“武艺”,一起探索中国古代智慧,一起体验中国非遗传统文化。
在协和学校
中匈青少年“以武会友”同上一节课
4月24日上午,代表团的同学们刚抵达广州协和学校,就看到四头醒狮舞动身姿,在校门内迎接他们。随后,在协和学校小学部协和亭前的小广场上,协和学校的同学们进行节令鼓、武术、扇子舞表演。来自匈牙利禅武联盟的学员也为协和学校的同学们带来武术展示。在现场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两国青少年还一起练习扇子舞。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协和学校还精心准备了一节中国传统文化课——《探索中国古代的智慧——日晷》。在该校的时间广场,中匈两国学生并肩站立,同上一节课,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观摩日晷实物,一起探索日晷的工作原理。
广州协和学校校长卢邦柱表示,学校选择《探索中国古代的智慧——日晷》这一课程,是基于学校“六和课程”的多元化特点。他告诉记者,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以汉语为特色,学校选择这个课程,可以激发同学们对中国文化的兴趣,真正感受到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与文化魅力。针对双方学生在武术方面进行的深入交流,卢邦柱表示,来自匈牙利的学生能够把中国的武术等传统文化展现得如此淋漓尽致,必将更好地促进双方的交流,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在广州六中
中匈青少年一起剪纸、制作漆扇
在广州协和学校的活动结束之后,代表团来到广州市第六中学。在该校的美术室里,中匈两国的同学们一起学习中国非遗传统文化课程——剪纸和漆扇制作。
来自匈牙利的同学们拿着手中的红纸,按照授课老师指导的步骤,先折纸,再画上图案,再用剪刀裁剪,最后展开,粘贴在宣卡纸上。看着一张红纸在自己手中变成美丽的图案,不少同学露出了笑容。还未剪出图案的同学,则在广州六中学生的帮助下,继续着自己的探索。
在漆扇制作课程中,中匈两国的同学们一起往水桶里滴入五颜六色的大漆。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把扇子缓缓浸入水桶里。当扇子提起来后,熟宣扇面出现了独特的纹理和色彩,不少同学发出了惊叹声和欢呼声,也收获了同伴的赞叹声。漆扇制作完成之后,用报纸包裹好,吸干水分,一幅流光溢彩的漆扇作品就完成了。
广州市第六中学校长温晖告诉记者,选择剪纸和漆扇制作课程作为中匈青少年交流的内容,是因为剪纸和漆扇均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际公认的中国文化符号。“从大漆的天然材质,扇面留白的意境表达,到剪纸一刀一纸一世界的哲学表达,能够更直观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实现文化交流。”
课后,中匈两国同学一起来到学生饭堂,品尝中国特色美食。美极大虾、川味巴辣鸡翅、叉烧酥、土豆饼等风味独特的菜品让来自匈牙利的同学赞不绝口。
匈牙利青少年爱上“中国功夫”
2024年9月,广州市第六中学、广州协和学校分别与匈中双语学校签订新一轮姊妹学校《合作谅解备忘录》,一致同意在学校管理、教师培训等方面的实践和学术研究上,进行广泛深入交流,推动教学资源和信息共享,鼓励校长及师生定期互访,积极组织开展研学活动、文化交流和语言培训项目,持续拓展更全方位、更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广州市和匈中双语学校共同将学校内的一个教学班设为“广州班”,鼓励匈牙利青少年更多了解中国,引导他们努力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提高学校师生对广州的认识、对中国的认同,实现广州市和匈中双语学校的互利合作更上一个台阶,积极推动中匈传统友谊的赓续和教育合作的发展。
4月24日,是匈牙利青少年们此次中国之行的第八天。与广州协和学校小学部的同学们接触之后,匈中双语学校9年级学生丹丽娜用流利的普通话说:“小学生很可爱,他们的笑容让我们倍感亲切。”
在广州的这段时间里,匈牙利的同学们还学习了八段锦和太极拳。丹丽娜告诉记者,此前她去了北京等地,这是她第一次来到广州。“我特别喜欢吃广州的一些菜。”丹丽娜告诉记者,在广州的这段时间里,她还体验了中国的武术、茶文化等,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中国功夫”。“我学到那些动作以后,我觉得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这些动作很适合我。”
班乐诗是匈中双语学校10年级学生,学习汉语已有十年。选择在匈中双语学校学习,是因为他觉得汉语“非常有用”,他希望未来能到中国的大学上学。此前,他去过北京和江苏,这是他第三次来到中国。在广州,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也是“中国功夫”,他非常喜欢。看到广州与匈牙利不一样风格的校园,他说:“非常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