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 教育要闻

影像寻根 美遇羊城|让成长在镜头里扎根,让美好于光影中绽放

  • 发布时间:2025-04-27 10:35:56
  • 来源: 广州市教育局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近日,广州市第十届“羊城学校美育节”系列活动——广州市中小学微电影评比活动顺利结束。

1.jpg

2.jpg

  赛前主办方组织教师开展培训,邀请专家传授专业知识与经验,让老师们认识到美育不应局限于书本与课堂,更应让学生走进生活,在实践中去感知美、创造美。老师们将这种全新的理念带回校园,融入日常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的细微之处挖掘创作灵感。

3.jpg

  镜头里的成长:

  潮流对话传统的美育“新课堂”

  当孩子们拿起镜头,他们便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成为了生活的“创作者”。从撰写剧本时对情感的细腻捕捉,到拍摄时对光影构图的反复调试,再到后期剪辑时对节奏的精准把控,每一个环节都是美育的生动实践。当作品最终呈现,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掌声,更是对“美”的重新定义——原来美不仅是色彩与旋律,更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细节的洞察、对情感的真诚表达。这些都体现了教育部“美育浸润”的教育理念,让美育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土壤。

4.jpg

5.jpg

  影像中的根脉:

  当少年镜头对准羊城

  在珠江新城的摩天大楼与西关骑楼的倒影之间,在早茶铺的虾饺蒸汽与龙舟赛的呐喊声中,广州的独特韵味正在孩子们的镜头里被重新发现。

  这不仅是对传统手艺的记录,更是对 “匠心” 的致敬;这些影像的意义,远不止于比赛本身。当孩子们为了一个镜头走遍上下九的骑楼,为了一句台词请教西关大屋的居民,他们正在完成一次与本土文化的深度对话。羊城的骑楼文化、广府童谣、醒狮精神、商贸传统……不再是课本上的文字,而是变成了镜头里鲜活的故事。这种“寻根”之旅,让生长在互联网时代的少年,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找到了文化的坐标,让“家乡”不再是抽象的地名,而是充满温度的记忆与情感的联结。

6.jpg

7.jpg

8.jpg

  光影之外的回响:

  让每一次“美遇”成为成长的礼物

  有家长分享,孩子为了拍摄粤剧题材的微电影,主动学习了一个月的粤曲;有老师发现,平时内向的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变得开朗,甚至主动担任起“导演”的角色。这些改变,正是美育的魅力——它不仅培养审美能力,更塑造人格、激发自信。当少年的视角与城市的记忆碰撞,文化传承便有了最鲜活的载体。

9.jpg

10.jpg

  以影像为笔,

  书写属于少年的羊城诗篇

  从陈家祠的砖雕到珠江的夜景,羊城的美,藏在每一个日常的细节里。而孩子们的镜头,正是打开这份美的钥匙。这场微电影评比活动,是一次关于“发现”的旅程——发现家乡之美,发现成长之力,发现文化之根。正如活动主办方所说:“我们期待每一部作品都是一颗种子,让美育的阳光、文化的雨露,在孩子们心中种下对文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当最后一帧画面定格,故事仍在继续。愿每一个少年都能成为城市的“追光者”,用镜头记录美好,用心灵传承温暖,让属于羊城的故事,在一代又一代的影像中永远鲜活。

11.jpg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