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坛|佐斌:育德护心,知学生、懂学生、亲学生
7月9日至10日,由广州市教育局主办,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白云区教育局、南方都市报社承办的第二届“广州市2024年中小学、幼儿园德育论坛”在广州举行。在主旨报告环节,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佐斌带来《育德护心,相伴同行》主旨演讲。
“立德树人的基点从学科角度来看是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和人格健全完善,育德要育心。”佐斌认为,德育工作要落实到学生的心坎上,能够触摸到学生的心灵,并且能够让学生的真善美进一步生长、发散。但当下全球青少年儿童正遭遇心理健康风险,青少年心理问题总体呈现数量上升且低龄化趋势。佐斌认为,维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教育保护好下一代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他从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当前教育工作中“知学生、懂学生、亲学生”的重要性,为与会者提供了一套科学而温情的育人理念。
中山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佐斌
知学生:
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学生有什么特点?学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佐斌抛出了两个问题,他认为中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生理发育、社会经验积累及思维方式转变导致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展现出独特的心理和行为特征。“正如树木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不同的生长阶段,人也是如此,不同阶段的学生展示出不同的心理发展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佐斌谈到,“知学生就是要从群体层面来对学生进行认识和了解。”
他认为,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阶段,教育教学内容应该与学生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比如儿童早期/小学低年级(2-7岁),可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帮助描述,通过故事、角色扮演,帮助孩子理解和关心他人;在儿童中期/小学中高年级(8-12岁):帮助孩子学习如何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在日常课程中融入情感教育,通过讨论和反思,增强孩子对复杂情感的理解和应对能力。
针对青少年期/初中、高中(13-18岁),建议提供情感支持网络,帮助青少年应对情感波动和适应的压力,提高社交技能,在团队活动中发展健康的人际交往技能和自我认同感。
懂学生:
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
在“懂学生”环节,佐斌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具备同理心,设身处地地理解学生的感受与需求。他提到,青少年阶段是学生心智发展的关键期,中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也存在着显著特征。
比如学龄期(6-12岁)会面临勤勉与自卑的冲突,青春期(13-19岁)会面临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等。这一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困惑与挑战。因此,教师需要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倾听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成长烦恼,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心理支持与引导。
“懂学生,就要呵护学生的自尊,要充分地表达信任。”佐斌谈到,自尊和信任感是中小学生发展中的核心心理要素,培养孩子的自尊和信心,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学业成就,还有助于他们的社会性和情感发展。具体可表现为,教师提供及时的积极反馈、支持性的教育环境和做学生的榜样等。“读懂孩子,就是读懂未来。”佐斌强调,“我们要用心去感受学生的每一次情绪波动,用智慧去化解他们的每一个心理难题。”
亲学生:
浇灌学生的心理之花
在“亲学生”方面,佐斌提倡建立一种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师生情感的交流与心灵的触碰。教师应当像园丁一样,用爱心与耐心浇灌学生的心理之花,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亲学生,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与温暖。”佐斌讲到,“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被尊重与爱护。”在做法上,他提出,老师具体描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而不是泛泛赞美,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在某些方面的潜能优势,提高自我效能感;关注过程而非结果;表扬学生的努力和付出,强调过程中的努力和进步的价值。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佐斌认为,育人育德育心是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成长为“六个人”,自信可爱的人、乐于交往的人、善于学习的人、热爱生活的人、适应社会的人和幸福快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