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一流创新人才摇篮
国务院印发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在南沙划定专门区域,打造高等教育开放试验田、高水平高校集聚地、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新高地。”这是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做出的又一重大决策部署。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鸟瞰图
2022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简称“港科大(广州)”】获批正式成立。港科大(广州)立足粤港澳大湾区,采用全新的、融合学科的学术架构及培养方式,推动教学、科研及知识转移,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探索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新范式。
“红鸟日晷”:
昭示科技活力与日新月异
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红鸟广场,一抹映照在蓝天之下的红色雕塑——“红鸟日晷”显得格外瞩目。
香港科技大学的著名校友、晶科电子的董事长肖国伟说,踏入港科大(广州)的校园,一种熟悉感便扑面而来,尤其是主楼建筑及其面前的红鸟雕塑,让他倍感亲切。
肖国伟介绍道:“红鸟雕塑是参考中国古代的计时仪器日晷而设计的,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清水湾校园内也有这样一个等比例的红鸟雕塑。它体现着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创新精神和对科技的追求。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建造同样的红鸟雕塑,实际上也延续了科技创新的思想和活力。”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红鸟广场
3年前,一只“红鸟”从香港清水湾飞往广州南沙,在庆盛枢纽安家落户,这就是“香港科技大学2.0”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两所学校关系紧密而深远,其追求科技创新的精神内涵发源于港科大,在广州南沙扎根;“红鸟”飞跃了海岸,但内核始终如一。就如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长倪明选所说:“选择了港科大(广州),就是选择了与世界新兴科技的发展同行。”
学科架构:没有传统的院、系,
只有“枢纽”和“学域”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以发展融合学科为特色。这里很独特,学科架构上,没有传统的学院和学系,只有“枢纽”和“学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吴景深曾介绍:“如同航空枢纽集结世界各大航空公司一样,学术枢纽面向人类社会发展需要,把来自不同地方的学生集结起来,在学术、业界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做项目的形式,构建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因此,肖国伟在第一次听到港科大(广州)的学科设计时非常兴奋。他表示,如今许多高科技企业在相关领域发展时,也融合了很多不同的学科,“像我们所在的半导体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它其实涵盖的不仅仅是半导体的工艺技术,其实还包括了机械、材料,甚至还包括整个系统的开发。因此,现在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产业界的高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绝对不是单一学科就能涵盖的,需要跨学科、跨领域,最终才能实现真正的科技创新”。
此外,港科大(广州)下设多个主题性质(Theme-based)的实验室,由学校实施一级管理,将不同研究领域的教师组合在同一个实验团队中,鼓励他们为解决复杂问题做出贡献。在港科大(广州),所有教师的办公室都不再按照传统的学院和学系安排,而是随机分配,鼓励不同学科领域教师多交往、多交流。
资源共享:
“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
“我记得仅仅在七、八年以前,香港的一些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要搬到广州这边使用是非常困难的,包括这里的教授、学生要去到香港完成相关的实验也非常麻烦”,肖国伟提到。
如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香港科技大学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的框架下开展合作,两校学科互不重叠,互补协同,不仅在学术规范、师资水平、课程质量等方面保持一致,而且在资源配置上实现开放共享。
对此,肖国伟表示:“现在港科大(广州)校园相应的仪器设备和港科大能够相互通用,便促进了大湾区整个科研的科技创新要素的流动,使它能够更加有效。这实际上也是我们产业界一直期望的。”
据了解,港科大和港科大(广州)两校的中央研究设施,如材料表征与制备实验室等,均会开放予两校的研究团队使用,实现实验室及科研设施高效共享,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健全经费和制度保障,形成科研合力,有利于创造更多科技创新成果。
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模块式”的课程超市
肖国伟还特别提到,各高校首先要注重培养跨学科、跨领域、跨专业的人才,让学生进入企业后也能适应科技研发的需求。而且,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应仅仅局限在课本上和实验室里,要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他们才能跟上市场和产业发展的步伐。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采用创新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流水线式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评价,推行“模块式”的课程超市,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不同学生根据兴趣选择不同学习路径,师生共同详细记录学生的选课和个人发展水平,以记录教学效果,从而赋予学生自主设计个性化课程的权利。
同时,港科大(广州)通过全面的“翻转课堂”“项目化教学”“沉浸式教学”和“小组式学习”模式,老师的角色也将从传统的讲授者重塑为真正的教练和导师,帮助学生真正掌握自己学习目的和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跟随研究问题的牵引,选择所需的课程模块,发展个体的即时学习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值得一提的是,“红鸟硕士班”这一创新项目,便是港科大(广州)进行跨学科人才培养的一个直观示例。它突破了传统硕士生招生的专业划分模式,围绕“未来医疗健康保健技术、可持续生活、智能工业化”这三个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以学生为中心”安排教学活动。
人才高地:
打造世界一流创新人才摇篮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成为了如今新时代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加快建设为高水平人才高地变得尤为重要。
肖国伟同样认为,整个中国的科技企业实质上已经融入到全球科技竞争的体系当中,“这便要求我们自身的人才和团队,从管理、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整个体系,在世界上都要处于领先的水平,才能占有一席之地”,换而言之,我们对于高校科研机构培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流高校,致力于培养大湾区建设所需的高端人才。
校长倪明选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到,港科大(广州)将成为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创新人才摇篮,未来科技、企业和产业的创新基地,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的智慧源泉。
教育部表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融合内地与香港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前沿交叉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推动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内地与香港教育融合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