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 > 教育督导

省教育督导评估组对广州市3个区申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省级督导评估反馈意见

  • 发布时间:2015-05-12 16:00:00
  • 来源: 本网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201475日至8日,省教育督导评估组对申报“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的广州市南沙、增城、从化1个区2个市(以下简称“三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进行了省级督导评估。本次督导评估是依据《义务教育法》、《教育督导条例》、《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要求,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和广东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规定进行的。评估组按照《方案》规定,本着“公平公正、严格把关”的原则,核查了三区()的相关文件资料、数据、资源配置及政府工作情况;随机抽查学校44所,其中,小学32所,初中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完全中学1所;召开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等代表座谈会12个;还发放通过满意度调查问卷,随机及电话访谈等方式,征求了三区()公众意见。

形成如下具体意见:

  一、主要指标达标情况与评估结论

  按照《办法》规定,评估组对三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区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公众对本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满意度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检查,结果如下: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方案》规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的评估,应在其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广东省办学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我省结合本省实际,就办学基本标准制定了督导评估体系共11项指标。评估组重点核查了三区()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建筑面积、体育活动场地、实验室、计算机教室、音乐美术教室、教学仪器设备值、图书、班额、师生比、教师学历达标率、公用经费等11项指标,核查结果是:各学校均达到了省级评估标准。

(二)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

《方案》规定,对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状况的评估,以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生均图书册数、师生比、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等8项指标,分别计算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评估标准为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0.55。计算差异系数的8项指标数据来源于国家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差异系数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是测算数据离散程度的相对指标。差异系数的值越小,说明县域内校际间的差异也越小,即学校间的均衡程度越高。核查结果是:三区()的小学、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均达到国家标准(详见表2)。

 

 

2 3个区义务教育学校校际差异系数表

学校

差异系数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元)

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

生均图书册数

师生比

生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

生均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

综合

南沙区

小学

全县平均值

4.6240

12.8427

2348

19.0082

39.0243

0.0592

0.0551

0.0402

差异系数

0.4817

0.6669

0.7258

0.4690

0.3263

0.1926

0.2031

0.2435

0.4136

初中

全县平均值

6.3482

13.1391

3418

20.2617

46.7236

0.0816

0.0746

0.0546

差异系数

0.4070

0.4376

0.3351

0.3265

0.2224

0.1549

0.1304

0.2272

0.2801

从化区

小学

全县平均值

5.40907 

11.1014 

1441.712 

17.91515 

39.28908 

0.07604 

0.06663 

0.06002 

差异系数

0.5554 

0.81717 

0.5063 

0.57605 

0.52993 

0.31664 

0.32305 

0.25635 

0.48511 

初中

全县平均值

4.28598 

11.28926 

1496.823 

13.32427 

39.50617 

0.06668 

0.05465 

0.04497 

差异系数

 

0.23062 

0.70239 

0.67166 

0.46394 

0.26564 

0.16528 

0.17812 

0.21137 

0.36113 

小学

全县平均值

5.6171

9.4683

1635.101

11.9293

32.0316

0.0620

0.0575

0.0557

-

差异系数

0.5828

0.9282

0.6724

0.5640

0.4878

0.2782

0.2448

0.2873

0.5057

初中

全县平均值

5.8345

9.6340

1552.845

11.4567

46.8308

0.0892

0.0807

0.0606

-

差异系数

0.5532

0.6611

0.8428

0.4537

1.0333

0.1405

0.1687

0.2875

0.5176

说明:“全县平均值”是指该县小学(初中)该项指标的全县所有学校的平均值,用于评价该县差异系数是在什么水平下达标的。

 (三)区(市)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工作情况

 教育部规定,对县级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评估,主要从入学机会、保障机制、教师队伍、质量与管理四个方面17项指标进行,省级可适当增加指标,总分为100分,评估标准不低于85分。广东省在制定实施《方案》中将教育部17项指标拆分成23项指标,并增加了2项指标,共25项指标。核查结果是,3个区()均达到了国家规定的要求。

(四)公众满意度调查情况

《方案》规定,评估认定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需对公众满意度进行调查,就有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相关问题,征求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学生等不同群体的意见。对三区()公众满意度调查结果均达85%以上。

评估组还对三区()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未发现作为“一票否决”的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重大违纪违规行为。

综合以上结果,评估组认为,广州市南沙区、增城市、从化市达到了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认定标准。评估组将把此次督导评估结果向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报告,提请审定,再向国家教育督导团推荐申请认定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

二、成绩和经验

(一)落实政府责任,保障入学机会均等

三区(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将其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工程和重要的民生工程,纳入区、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级领导干部考核内容,强化领导,精心谋划,加大投入,落实责任,扎实推进,成效明显。

三区(市)在保障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就近入学的基础上,积极建立和完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入学保障体系、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特殊教育体系、义务教育助学体系,保障适龄儿童入学机会均等。

一是重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将其纳入教育规划和财政保障,充分挖潜公办学校潜力,努力满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要求。从化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70%以上。

二是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体系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从化市建立了由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全方位的留守儿童关爱网络,制定留守儿童校内外教育工作计划,建立特殊学生关爱服务领导小组,落实结对帮扶措施,全面实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关爱工程,全方位关爱留守儿童;增城市要求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有针对性地对其提供辅导,帮助其顺利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三是重视残疾儿童少年就学问题,坚持“普特同步”的原则,把特殊教育纳入普及义务教育,通过进入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等方式,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受教育的权利。

四是积极完善助学体系,推进扶困助学,对学习有困难或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帮扶措施,有效防止义务教育辍学现象,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均达到政策要求。增城市为有效解决学校布局调整所带来的学生上学远、上学难问题,大力实施财政补贴交通费、午餐费政策,对因学校撤并后上学路程超过3公里的学生,给予交通费和午餐费补贴,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二)优化体制机制,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三区(市)积极落实“以区为主”管理体制,加大统筹力度,科学合理规划,调整学校布局,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同时,建立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向位置偏远、办学条件较薄弱的学校倾斜的机制,为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增城市制定了《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建设规划》,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及镇街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有力推进全市规范化学校建设工作。近三年,先后投入建设资金7.7亿元,新建和扩建中小学校50所,完成工程项目209项,新增校舍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同时,市财政不断加大对山区镇和农村地区教育投入的倾斜力度,农村和山区的学校面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从化市制定《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和规范化学校建设规划》及《中小学校安工程计划》,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的硬件环境,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近三年,全市学校尤其是山区镇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获得学校、家长、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南沙区加大对2012年新并入的榄核镇、东涌镇和大岗镇的教育投入力度,全面改造三镇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办学差距。

(三)加强队伍建设,整体提升师资水平

三区(市)坚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工作,全面实施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师资队伍的长效补充机制、培养培训机制和交流结对帮扶机制,逐步提升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水平。

一是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稳步提升教师工资收入。南沙区教师工资收入位居广州市前列;增城市、从化市近年来教师待遇大幅提高,并严格落实上级政策要求,为山区学校教师每月增发800元补贴;增城市还完善了规范性津贴补贴,把“四大节日”补贴调整为“七大节日”补贴,每人每年从4500元增加到8000元,较好地调动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二是建立教师补充和优化机制,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南沙区近三年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引进教师100多名,充实了教师队伍,优化了师资结构;增城市针对全市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不平衡的现状,积极探索实施小学教师转岗培训,几年来,共转岗培训小学英语教师1078人(次),小学美术、音乐、体育、科学教师372人,改善了小学教师学科结构。

三是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促进教师队伍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南沙区积极实施“明珠工程”,开展“明珠大讲坛”活动,举办“明珠杯”系列竞赛,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平台;增城市大力选派骨干教师和校长到教育先进地区挂职学习,全市公办中小学校长参与挂职学习比例达到100%,较好地提升了校长的管理水平和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从化市大力实施教育提升战略合作计划,创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实验区,实施“名校长、名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工程”和“校长、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全面提升全市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是积极落实广州市“百校扶百校”行动计划,采取区域内交流、结对帮扶等方式,落实教师帮扶机制,提升薄弱学校教师水平,促进教师资源均衡分布。增城市积极实施校际联动、结对帮扶计划,探索实施城乡教师“双向交流”制度(即农村教师进城跟岗学习,城镇教师下乡支教服务),校长轮岗交流力度大、比例高,教师交流面广,为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起到了较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城市、从化市制定了《城乡中小学教师支教置换实施办法》,从化市还建立起较完善的教师支教与置换激励机制和长效工作机制,实现了校长、教师交流常态化。三年来,从化市通过支教与置换的教师总数达196人,教师代表反映,尽管教师交流工作时间不长,但这样的交流实效性强,缩小了城乡教师教学水平的差距,对于师资均衡发展起到较大推动作用。

(四)注重内涵发展,稳步提升教育质量

三区(市)严格规范招生行为,积极实施“阳光招生”制度,保障适龄儿童免试就近入学;加强课程管理,要求学校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和课时计划,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有效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增城市积极实施督学责任区制度,把实施督学责任区的经费纳入年度教育经费预算之中,科学合理划分责任片区,有计划、按步骤、分阶段推进责任区工作,较有力地规范了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

三区(市)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充分整合与优化各种德育资源,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的德育网络,形成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德育机制,不断提高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各学校在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基础上,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南沙区和从化市积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充分发挥省市名校示范辐射作用,加快区域内学校优质发展和义务教育水平提升;增城市积极实施质量立校工程,努力创新教研工作的方式、方法,通过实施以赛代训、送课下乡、现场展示、联片教研、课题带动、网络教研以及经验分享等新型的教研方式,提高教研工作成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三、问题与建议

(一)义务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尚未全面实现;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制度不够完善。

建议: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全面实现义务教育经费 “三个增长”的政策要求;各区(市)财政部门要根据省的规定,尽快完善义务教育经费单列制度。

(二)由于历史原因,大部分学校无用地红线图、学校规划图,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佐证材料不足。

建议:由政府部门统筹协调,对所辖学校进行一次全面测量,并由学校向规划和土地部门申请,办理确权手续。

(三)三区(市)近45年都未核定教师编制,部分学校存在结构性缺员现象,导致音、体、美、科学课程多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农村学校教师年龄偏大,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配置仍不均衡。

建议:区(市)编办、人社局和教育局,要严格执行广东省中小学教师编制标准,及时、科学核定教师编制,尤其向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小学、教学点倾斜;加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交流力度,均衡配置教师资源。

(四)部分学校文化建设偏弱,办学特色不鲜明。

建议: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可持续发展;充分挖掘本地域的文化底蕴和育人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彰显学校育人功能;进一步加强学生校内外实践教育,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