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 > 学校和教师服务 > 继续教育

守护师生身心健康①丨彭凯平:返校复学进行时,为什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很重要?

  • 发布时间:2020-05-06 11:08:02
  • 来源: 广州市教育局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为帮助全市师生共织“心理防护网”,广州市教育评估和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联合广州教育学会积极心理教育专委会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学术指引,推出“守护师生身心健康”系列文章,引导师生从心出发,旨在提升广大师生的心理免疫力,厚植积极心理素养,打赢这场特殊的心理防疫战。

  案例呈现

  王老师是一所中学的语文老师,由于对信息技术掌握得不太好,担心自己的教学效果比同事的差,加上线上管理和督促学生完成作业的效果也不好,王老师很懊恼。担心返校复学后自己的教学班成绩落后其他班,焦虑得睡不好觉,该怎么办?

  案例解剖

  因为线上授课教学,突然之间改变了教师过往的教学习惯,让原本教学游刃有余的老师感受到了专业以外,自己不精通技术带给她的失控感,从而让老师陷入焦虑的负面情绪中。相信王老师的情况在很多老师身上都有发生。

  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认为,目前复学返校的师生仍处于应激状态中,真正严重的心理问题会在应激状态之后出现。疫情结束之后,他们会产生一段时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即PTSD,这是指创伤性事件产生后,个体不能很好地适应,或无法很好地解决相应问题,从而产生的长期性的严重心理问题。

1.jpg

  彭教授特别提醒,师生复学返校后,面临因疫情引起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出现三大类心理问题:

  第一类:

  创伤性再体验症状,即重演事发时的负面感受,如做噩梦。即重演事发时的负面感受,如做噩梦。假设事件已经过去了,但是个体没有完全处理好,那么个体将会通过做噩梦等方式重现与创伤有关的情境或内容。这是我们通常比较关心的创伤后心理问题。

  第二类:

  回避和麻木类症状,即社交逃避。受到伤害之后,一个人很难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生活当中,从而产生社交退避。此时,这个人开始产生孤僻感,不与他人交流,对于生活中的事情,再也没有以前那种热情的反应。此外,这个人还会产生记忆的丧失,即有意识地忘掉这段时间的经历,完全无法回忆起以前负面的体会。这些都称为社交障碍,其具体表现包括注意力涣散、社会关系淡漠、不想结婚、不理孩子、不理家人等。

  第三类:

  警觉性增高症状,即过度敏感。一旦可能出现的危险和不确定性,都会令他立马就会产生反应,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甚至长期保持愤怒、担心、焦虑状态。显然,王老师属于第三种情况,过度敏感。

2.jpg

  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长期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国人幸福和品格测试,最近,研究中心对比了2019年和2020年的数据,结果发现,自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情绪确实变得更消极,所以王老师的案例不是个案。但同时研究还发现,人们在疫情面前有了更多的成就感、投入感和意义感。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24项品格优势中,宽恕、勇敢、自控、正直、公平、谦虚、好学、公民精神、希望和善良等10项品格显著提升,只有幽默这一项品格显著下降。

3.jpg

  我们往往认为,创伤只会给人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令人抑郁、焦虑,产生创伤后压力。但是,经历重大的生活危机事件后,有些人会体验到自己心理上有积极的改变,即感觉到自我成长;能够面对现实,能够寻求社会支持,积极评价事件,在危机过程中进行探索的个体,可以在经历创伤后获得成长。

  专家支招

  如果每个有心理困扰的人都能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调节,化解心理危机,那么我们都会笑对压力,开心返校:

  1.认知的调节

  思维方式不同,对同一件事产生不同的认知评估,最终感知到的压力强度也不同——有的老师“压力山大”,而有的老师很享受学习新技能。

  2.情绪的调节

  最重要的是接纳自己的消极情绪反应,告诉自己这是应对突发危机事件的正常反应。

  3.行为的调节

  觉察到自己快要“崩溃”的时候,可以选择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做深呼吸放松,或者给亲朋好友打个电话。

  每日心法

  1.“觉知”也就是认知,是要意识到突发事件的出现有它自然的规律。困难肯定会解决,同时我们自己的各种情绪反应都很正常,是几千万年的进化选择出来的人本能。我们可以适当以冥想、阅读、音乐欣赏等方式让自己的心静下来,让思维更加理性清晰。

  2.“联系”也就是建立社会的联系和支持。这时候需要有亲人、有关怀、有沟通,亲人在一起重新去通过一些心理学的技巧更加欣赏亲人相伴,挖掘产生亲亲相爱的“福流”。

  3.“平衡”是指保持平衡的生活方式。疫情突发改变了人们预期的行为方式,这个时候需要内心创造平衡,尽量恢复到正常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例如,即便在家不能外出,也可尽量正常进行学习和工作,甚至借此机会为自己充电提升,为复学返校后更好地投入工作与生活准备。

  专家简介

4.jpg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导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
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广州市教育名家工作室主持人
广州教育学会顾问
广州教育学会积极心理教育专委会首席专家

  专家在线

  热线电话:020—2884 6866

  在线时间:9:00—21:00

  寄语

  积极的心理是冲出阴霾走向晴朗的力量,在孩子眼中,你就是旗帜、信念、通向光明前景的大路。

  ——广州教育学会副会长熊少严

  供稿:广州市教育评估和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相关稿件: 返校复学时,共同守护师生身心健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