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 > 政策法规

关于印发《2008年广州市中小学招生考试 工作意见》的通知

  • 发布时间:2008-02-29 08:52:14
  • 来源: 本网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穗教发〔2008〕9号
 
 
 
 
 
 
 
穗教发〔2008〕9号
 
 
关于印发二○○八年广州市中小学招生考试
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区、县级市教育局,局属各有关单位:
现将《二○○八年广州市中小学招生考试工作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各区、县级市教育局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的具体办法,报我局备案后方可印发。
 
 
 
                     二〇〇八年二月二十六日
 
(联系人及联系电话:侯静敏,83187990;蔡艺孟,83185971)
二○○八年广州市中小学招生考试工作意见
 
为进一步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及《教育部关于中小学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的通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中小学招生考试评价制度,规范我市中小学招生管理工作,确保招生考试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现就2008年全市中小学招生考试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的意见
(一)关于小学招生工作的基本原则
1、小学招生实行属地管理,免试就近入学。凡2002年8月31日及之前出生,年满6周岁的适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因疾病或特殊情况,需要延缓入学或免予入学的,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向居住地所属小学提出书面申请,并报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延缓入学期满,应即入学。
2、小学生就近入学是指相对就近入学。根据原国家教委《关于制定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义务教育实施步骤和规划统计指标问题的几点意见》规定,学生居住地与学校距离原则上应在3公里以内。
 
3、小学学位分配坚持以实际居住地为依据、人户必须一致的原则。凡具有本市户籍的适龄儿童,以其有效居住证明(房产证明、购房协议、宅基地证明、集资房证明、拆迁协议、租赁合同等)和户籍证明为依据,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规定时间内到居住地所在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按地段划定的小学办理报名手续。
4、小学严禁招收体育、艺术及其他项目的特长生或将适龄儿童特长与小学入学挂钩。
(二)关于初中招生工作的基本原则
1、具有本市常住户籍(含12区、县级市),在公办小学(含政府在民办小学实行补贴的公办学位)毕业的学生(含经批准的政策性照顾借读生),按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在毕业学校所属区、县级市范围内升学。因特殊情况需回户口所在的居住地升学者,由学生的父母或其他法定监护人在规定时间内向户口所在居住地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有关居住证明(房产证明、购房协议、宅基地证明、集资房证明、拆迁协议、租赁合同等)。经户口所在居住地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符合条件回户口所在区(县级市)的居住地升学者,按户口所在区(县级市)升学办法入学。具有本市常住户籍,在民办小学毕业的学生,要求到公办初中就读的,应回户籍所在区(县级市)申请入学,按该区(县级市)升学办法入学。
2、小学升初中的学位分配办法由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按“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确定。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各区、县级市要积极、稳妥地进行小学升初中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电脑派位、对口分配学位以及九年一贯等初中学位分配办法。
3、小学升初中可保留一定比例的体育、艺术特长生。经审定的体育和艺术传统项目学校可按规定招收不超过当年本校招生计划10%的体育、艺术类特长生(个别集体项目学校的招生比例经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后,可适当放宽,但不超过15%),非经审定的学校不得招收特长生。要进一步完善特长生的认定标准和认定程序,不能对体育、艺术类特长生进行文化类学科测试,对获得体育、艺术类特长生升学资格的学生要在毕业学校进行公示,以进一步规范特长生的招生管理工作。
(三)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
1、加强小学入学地段划分和初中招生计划管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严禁招收择校生。
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及时了解、掌握当地适龄儿童情况,要高度重视、妥善解决集体户、拆迁户、租住户和随祖辈居住的适龄儿童就近入读问题,合理划分小学招生地段,并保持招生地段范围的相对稳定。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小学报名开始前向社会公布小学招生地段、地段生招生计划和招生班数,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要严格控制班额,小学每班不能超过46人。
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当地的生源情况和教育资源状况,合理制定小学升初中电脑派位或对口升学的范围,科学制定初中学校招生计划,并在招生工作开始前向社会公布招生人数和班数,同时报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要严格控制班额,初中每班不能超过50人。
新生入学后,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须在学校并通过各局网站向社会公布各校的实际招生情况(如小学地段生人数、统筹生人数、借读生人数、初中电脑派位人数、推荐生人数、特长生人数、借读生人数等),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学校须按《广东省教育厅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编班管理办法(试行)》做好学生编班工作,并按省、市有关学籍管理规定向属地所在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做好学籍申报、确认工作。
2、加强政策性照顾借读生的审核和管理。政策性照顾借读生的审核要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不得随意扩大政策性照顾借读生的范围和条件(政策性照顾借读生的具体条件见附件)。经区、县级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按规定核实并公示的政策性照顾借读生,由居住地所在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按“免试就近入学”原则安排到公办学校(含政府在民办学校实行补贴的公办学位)就读。
3、根据《广州市蓝印户口管理规定》第十四条第一款关于蓝印户口人员“在入托、入园,接受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教育,报考本市市属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计划生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险、申领公积金贷款和营业执照等方面享受当地常住城镇居民户口人员同等待遇”的规定,持广州市蓝印户口,要求到公办学校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可在蓝印户口所在区(县级市)入学,享受我市户籍学生同等入学待遇。
4、积极稳妥地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及其他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统一规划,规范管理,保障流动人口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5、切实保障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妥善安排残疾儿童入学,并努力为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残疾儿童提供多种形式的学习机会。对较为特殊的残疾儿童,需要延缓入学或免予入学的,由其父母或其他合法监护人向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加具意见后报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批准。
6、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做好辖内困难家庭子女入学工作,妥善解决无自有房产的低收入家庭、失业家庭、拆迁户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入学问题,同时,也要与民政部门共同做好福利机构供养的孤残儿童入学工作。
二、关于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招生工作的意见
(一)深化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2007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基〔2006〕137 号)的精神,要进一步深化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普通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与高中招生制度改革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体现义务教育性质,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要改变高中招生仅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求在改革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综合表现评价、高中招生录取三方面予以突破,不断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
(二)关于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问题
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以下简称“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终结性考试。通过学业考试,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学生在各学科课程学习目标上所达到的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业水平和毕业的标准,也是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之一。学业考试须在初中教学任务完成后进行。
所有2008年初中应届毕业生均须参加学业考试。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只招收参加当年学业考试的学生的规定,需报考普通高中的返穗生、往届生必须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1、考试的组织与管理
(1)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工作由市教育行政部门统—领导和管理,市招考办和市教研室具体组织实施。
(2)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分考试和考查两部分。考试科目试题由市统一命制并组织实施;考查科目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四科考查题由市统一命制,其他考查科目题目由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组织命制,并且严格按照《关于印发2007学年度中学各项考试时间安排表的通知》(穗教基教〔2008〕1号)规定的时间和要求组织实施。
2、命题的原则
(1)命题要准确反映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
(2)加强考试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根据各学科的特点,适当加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考试形式的多样性,不设置偏题、怪题,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
3、考试与考查科目及卷面分值
全市统一考试的科目为七科:语文、数学、英语(含口试)、思想品德、物理、化学、体育。各科单独设卷。语文、数学、英语(含口试,英语口试按15分计入英语总分值,具体办法另行规定)三科卷面分值分别为150分;物理、化学、思想品德三科卷面分值分别为100分,其中思想品德开卷内容分值为60分。体育考试总分值为60分,考试办法另行规定。
由各区、县级市或学校负责组织的考查科目为八科:物理实验操作、化学实验操作、生物(含生物实验操作)、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信息技术,此外不得自设其他考查科目。部分在七、八年级已经考查过的科目,也要以等级形式呈现在“广东省九年义务教育证书”上。
4、学业考试成绩呈现方式
(1)学业考试成绩在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时,与所有考查科目一并以等级形式呈现在“广东省九年义务教育证书”上,等级分为A、B、C、D、E五个。凡因故缺考的考生,缺考科目的成绩以“缺考”记录。各学科学业考试等级的比例分别为:A(25%)、B(35%)、C(25%)、D(10%)、E(5%)。
(2)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以有利于学校录取和学生发展的方式应用学业考试成绩。
5、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我省部分地区初中数学课使用科学计算器的通知》(粤教研〔2000〕3号)和我局《关于广州市中学初中数学使用科学计算器的通知》的精神,2008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数学科继续使用科学计算器,考试使用的科学计算器由市统一确定型号和标准,具体按有关规定执行。
(三)关于初中毕业生综合表现评价的问题
为全面反映初中毕业生的发展状况,应对初中毕业生综合表现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应作为衡量毕业生是否达到初中毕业标准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标准的重要依据。
2008年初中毕业生综合表现评价的实施办法,按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广州市初中毕业生综合表现评价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穗教基教〔2005〕20号)执行。
(四)关于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的基本原则
1、普通高中招生录取的原则
 
(1)普通高中学校只录取参加全市统一组织的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考生,各招生学校按考生志愿、考试成绩和综合表现评价结果择优录取,教育行政部门按市、区(县级市)招考部门的录取名册和实际注册结果办理有关学籍审批手续。
(2)坚持综合评价、择优录用和扩大高中学校招生自主权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将学业考试成绩和综合表现评价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切实改变将学科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高中录取唯一标准的做法。
(4)普通高中录取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2、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办法另行规定。
3、普通高中学校的招生范围:华师附中、省实验中学、广雅中学、执信中学、2中、6中、广大附中、铁一中学、协和中学、1中、3中、5中、南武中学、7中、培正中学、育才中学、16中、47中、天河中学、65中、培英中学、86中、真光中学、玉岩中学等24所学校面向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萝岗7个区招生。上述面向七区招生的24所学校作为提前批同时进场录取,学生可以在24所学校中填报两个志愿,录取时按“志愿优先”的原则进行录取。在上述24所学校中,区属的15所学校仍可将不超过本校招生计划的50%面向越秀、海珠、荔湾三个区或本区招生,录取时与其他省一级学校一起作第一批招生。越秀、海珠、荔湾的区属普通高中学校面向以上三个区招生,其他区、县级市属普通高中学校面向本区、县级市招生。
4、面向越秀、海珠、荔湾三个区招生的其他普通高中学校(含民办学校)的招生批次分别按省一级(含向本区招生的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市一级、区一级、一般学校划分。其他区(县级市)属的面向本区(县级市)招生的学校的招生批次由各区(县级市)确定,但整个招生进程必须与全市保持一致。
5、经区、县级市招考办审核的政策性照顾借读生,可享有与本市户籍的初中毕业生同等的报考资格。非政策性照顾借读生只允许报考公办普通高中择校生、民办普通高中以及各类职业类学校。具体办法按有关规定执行。
6、各招生学校必须切实完成市、区(县级市)下达的招生任务(含择校生),学校招收择校生必须根据省教育厅、物价局、财政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有关问题的通知》(粤教监〔2003〕12号)关于“省一级学校招收的择校生不能超过本校招生计划的25%,市一级学校招收的择校生不能超过本校计划的20%,其他学校招收的择校生不能超过本校招生计划的15%”的规定,按市、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计划,确定招收公费生与择校生的计划比例和人数,并报市、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向社会公布。学校按学生志愿、考试成绩和综合表现评价结果择优录取择校生。择校生按有关规定缴纳择校费。
7、经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办有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省、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及体育特色学校),可继续招收体育类特长生。要进一步完善体育类特长生的认定标准和录取程序,要向社会公布体育特长生招生计划,录取结果要进行公示。凡体育类特长生未录满的计划数,一律纳入该校的公费计划之中。体育类特长生的具体招生办法另行规定。
8、凡参加了2008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而所填报志愿全部落选的考生,可在市招考办规定的时间内重新填报未完成招生计划的学校,参加第二次录取。
9、未被高中阶段学历教育学校录取并准备就业的考生,应按有关规定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
(五)关于加分录取和照顾录取的基本政策
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的规定,下列各类考生可给予照顾录取:
1、户籍在本市的归侨学生、归侨子女、华侨在国内的子女报考广东华侨中学,烈士子女,驻边疆国境的县(市)、沙漠区、国家确定的边远地区中的3类地区和军队确定的特、一、二类岛屿部队现役军人子女,予以加20分投档录取。
2、在初中阶段获市教育行政部门授予的“市三好学生”、“市优秀学生干部”,在初中阶段获团市委授予的“市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的应届考生,残疾军人、因公牺牲军人子女、荣立二等功以上现役军人子女和一至四级残疾军人子女,因公牺牲人民警察子女、一级至四级残疾人民警察子女,少数民族学生,归国创业留学人员子女,户籍在本市的台湾省籍同胞子女,予以加10分投档录取。
 
3、父母双方均属本市农业户口的独生子女以及纯二女计生户的女孩,初中毕业报考户籍所在地区(县级市)所办高中,予以加5分投档录取。
4、病故军人子女、现役军人子女、复员退伍军人,台湾学生,我国驻外使领馆工作人员在初中阶段回国的子女,户籍在本市的归侨学生、归侨子女、华侨在国内的子女报考广东华侨中学之外其他学校的,均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录取。
以上各类考生凭相关证明资料只能享受其中一项。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规范管理,确保我市招生考试工作顺利进行
(一)健全机构,制定方案,加强对招生考试工作的领导和管理
1、市成立“中招工作领导小组”,由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招考办派员组成,主要负责高中阶段学校招生的指导和管理工作,日常工作由市招考办负责。
2、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的精神,结合本地区实际,成立相应的招生工作机构,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负责招考的有关工作。
(二)加大招生考试政策的宣传力度,做好学生升学和就业指导工作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各种形式,做好招生考试的政策宣传工作,对社会和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要认真解释,以取得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2、市招考办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服务,通过新闻媒介、信息网等途径发布有关招生、考试的信息,向学生提供报名、考试、录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并做好全市中小学招生考试的日常组织和协调工作。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注意掌握毕业班学生的思想动向,学校要做好学生的升学和就业指导工作,特别是要认真做好落选生的思想工作,切实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三)加强协调,规范管理,提高招生考试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指导和管理,学校要严格执行初中课程计划,不得提前结束课程,并注意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2、狠抓考风考纪,规范考场管理。要进一步加大对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的管理力度,严格执行保密制度和巡考制度,健全对考风考纪的督察机制,落实对考试的监督检查和评估;要进一步规范考场的考务工作,建立培训、考核和奖惩制度,增强考场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招考部门要设立招考工作投诉电话,做好群众信访工作,接受社会监督。学校要加强对考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考生遵守考试纪律的自觉性,为考生创造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
3、加强对招生录取工作的规范管理。“录取场管理小组”要在市中招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市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招生考试政策,认真做好录取场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确保招生录取工作公平、公正、高效进行。
4、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应严格做好对各类特殊情况学生(如借读生、特长生、照顾录取生等)的审核工作,并将审核情况在相应范围内进行公示,做到制度公开、办事公开,确保招生考试工作的公平、公正。
5、加强招考工作队伍的廉政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招考部门、学校的招生工作人员要坚持原则、廉洁自律、秉公办事,严格执行招生考试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得利用工作之便搞不正之风。若发现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严肃查处。
6、继续加强对招生收费的监督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收费规定,不得擅立收费项目和提高收费标准,对违反规定乱收费的,要追究领导责任。
(四)树立全局观念,加强统筹协调
根据属地管理和就近入学原则,各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学生(适龄儿童)的学位安排。因特殊情况,辖区内无法解决的,本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应主动与有关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协商解决。对于一些难以界定的个案,市、区(县级市)招考办要主动做好协调、研究工作,提出解决建议和办法。
(五)加强对民办学校招生工作的管理
民办学校在进行招生宣传时,要严格执行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关于加强民办学校招生简章和广告备案工作的通知》(粤教策〔2005〕20号)要求,按核准登记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规模进行招生,不得随意扩大招生范围和招生规模。民办小学、初中每年应将当年的招生计划报属地所在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核定,民办普通高中的招生计划报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市教育行政部门核定。如因实际情况需改变招生计划的,必须及时上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核准。民办初中招生必须在小学毕业考试后进行,并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教育部门的有关规定。民办初中在小学毕业考试以前进行招生的,其招生行为无效,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不得为其违规招收的学生办理学籍和发给毕业证书。市和区(县级市)教育行政部门要设立举报电话,及时对违反规定的民办学校进行查处,并向社会公布。民办普通高中学校招生须严格执行广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民办普通高中学校招生问题的通知》(穗教基教〔2005〕10号)的有关规定,只能招收参加当年学业考试、并经市招考办统一录取的学生,对违反规定的学校,市教育行政部门将给予通报批评,对未经市招考办统一录取,学校自行招收的学生市教育行政部门将不予办理学籍也不发给毕业证书,由此产生的一切后果由违规学校自行承担。
 
附件:1.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政策性照顾借读生分类一览表
2. 广州市高中阶段政策性照顾借读生分类一览表
 
附件1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政策性照顾借读生分类一览表
类别
对   象
证 明 材 料
备注
1
  父母均为从事地质勘探等长期野外工作,委托本市监护人照顾的适龄子女
本人户口簿、监护人户口簿(直系亲属外的监护人还需提供委托监护的公证书)
厅(局)级以上有关单位证明、本人工作证件
 
2
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及现役军人的适龄子女
部队师级或市民政局以上证明、现役军人身份证件(如军官证)
 
3
合法领养的适龄孤儿
市民政局发的助养证、助养人的户口簿
 
4
父母均长期患重病或失去监护子女能力的残疾人委托本市监护人照顾的适龄子女
市民政局或市残联证明或区级以上医院危重病证明书
 
5
按规定引进的博士、博士后、专家的适龄子女
省人事厅或市人事局(含外国专家局)证明、职称证书
 
6
归国创业留学人员的适龄子女
市人事局印发的《广州市留学人员优惠资格证》、单位证明、监护人暂住证
 
7
海外华侨华人子女
相关使领馆证明、市公安局出具的有效入境证明、本人护照或身份证
 
8
台湾学生
区、县级市以上台办出具的《广东省台湾人士子女入学证明书》、台胞证
 
9
有突出贡献的港、澳人士的适龄子女
广州市荣誉市民证书、本人身份证或回乡证
 
10
驻穗领事馆等外交人员的适龄子女
市级以上外事办证明及合法居留证明
 
11
殡葬工人的适龄子女(其中一名)
区、县级市以上民政局证明、监护人暂住证
 
12
持《广东省居住证》有效期三年及以上人士的子女
监护人的《广东省居住证》
 
13
从事承担政府环卫作业工作服务连续两年以上的环卫临时工子女(其中一名)
市环卫局发的《广州市市容环卫临时工子女入学证明》、监护人暂住证、有效劳动合同
 
注:其他特殊情况由区、县级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有关政策确定
 
附件2
 
广州市高中阶段政策性照顾借读生分类一览表
类别
对   象
证 明 材 料
备注
1
父母均为从事地质勘探等长期野外工作,委托本市监护人照顾的适龄子女
本人户口簿、监护人户口簿(直系亲属外的监护人还需提供委托监护的公证书)
厅(局)级以上有关单位证明、本人工作证件
 
2
革命烈士、因公牺牲军人、病故军人及现役军人的适龄子女
部队师级或市民政局以上证明、现役军人身份证件(如军官证)
 
3
父母均长期患重病或失去监护子女能力的残疾人委托本市监护人照顾的适龄子女
市民政局或市残联证明或区级以上医院危重病证明书
 
4
按规定引进的博士、博士后、专家的适龄子女
省人事厅或市人事局(含外国专家局)证明、职称证书
 
5
在我市投资或在我市台资企业工作的台湾人士的随行子女(需父或母在广州居住并照顾子女,不是委托亲友代管)
市台办出具的相关证明、台胞证
 
6
有突出贡献的港、澳人士的适龄子女
广州市荣誉市民证书、本人身份证或回乡证
 
7
驻穗领事馆等外交人员的适龄子女
市级以上外事办证明及合法居留证明
 
8
殡葬工人的适龄子女(其中一名)
区、县级市以上民政局证明、监护人暂住证
 
9
持《广东省居住证》有效期三年及以上人士的子女
监护人的《广东省居住证》
 
10
海外华侨华人子女
相关使领馆证明、市公安局出具的有效入境证明、本人护照或身份证
 
11
从事承担政府环卫作业工作服务连续两年以上的环卫临时工子女(其中一名)
市环卫局发的《广州市市容环卫临时工子女入学证明》、监护人暂住证、有效劳动合同
 
注:其他特殊情况由区、县级市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有关政策确定
 
 
 
 
 
 
 
 
 
 
 
 
 
 
 
主题词:教育 招生 考试 意见 通知
 抄送:朱小丹书记、张广宁市长、王晓玲常委、徐志彪副市长、赵南先副秘书长,省教育厅,市委办公厅,市府办公厅,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市政协科教文卫体委,市发改委,市物价局,市公安局,市人事局,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环卫局,市民政局,市外事办,市侨办,市台办,市残联。
 广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08年2月26日印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