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 > 政策法规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

  • 发布时间:2008-01-10 16:00:00
  • 来源: 本网
  • 浏览量:-
  • T浏览字号

各区、县级市教育局,各中等职业学校: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广州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我市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现就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市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内涵建设上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够适应,高质量、高效率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方法和手段还不够多,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亟待深化改革。各区、县级市教育局和各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办学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高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

二、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要求

各中等职业学校应广泛开展课程改革,建立具有职教特征、广州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实现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到“十一五”末,使我市支柱产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得到加强和完善,全面提升我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二)基本原则

1.服务企业、适应社会需求的原则。课程改革应体现职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反映企业的主要工作实践。要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企业典型工作任务作为学习内容来整合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及时反映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

2.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满足学生职业生涯成长的需求,避免把职业能力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3.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要加强学习与工作的直接联系,使学生尽早进入实践环境,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能力的形成,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的统一。

三、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

(一)确立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职业能力的培养应在具体的职业工作情境中进行,技术性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应该是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要根据2004年教育部《职业院校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提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课程的要求,创设尽可能真实的工作情境,通过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帮助学生获取直接的工作经验,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在教育部的统一要求下,调整、充实德育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德育课程体系;调整并逐步形成语文、数学、外语、信息技术等主要文化学科的课程方案,发挥其促进学生职业成长的重要作用;组织开发修订大类专业课程,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以及专业能力、关键能力的形成,建立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课程,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学习领域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要积极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确立体现新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逐步形成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要积极探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教学手段实施新课程教学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四)改革职业教育评价体系。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人才观和质量观,制定和完善学校质量评价标准,逐步建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企业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对学生的学业评价要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经验,发现和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重视学习过程性评价,强化综合实践能力考核;广泛采用笔试、口试、面谈、观测、现场操作、工件制作、提交案例分析报告、成果演示、作品评价、学习记录、自评、第三者评价等多种发展性评价方法;要重视职业技能证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要将顶岗实习表现纳入学生综合评价内容,逐步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评价方式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在评价职业学校教师工作绩效过程中,要突出实现课程目标的能力,并把课程实施和开发水平作为考核教师的重要内容。

(五)建立专业课程动态调整的机制。学校要建立定期与行业、企业磋商的制度,建立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的制度,让教师了解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逐步形成根据企业及社会需求,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发展的实际情况,主动地调整课程设置内容的机制,使职业学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优化课程改革的策略

(一)构建课程开发模式。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专家的作用,加强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建立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和课程专家担任顾问,全面指导和深度参与课程改革的新机制。要重视不同专业课程开发人员之间的有效沟通,探索课程专家、教研员、教师以及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合作研究的模式,提高课程开发的能力要用行动研究的思路,遵循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统一,将社会需求实证分析与学校和学生的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寻找课程改革的结合点;要加强课程改革研究人员之间的团队协作,更加富有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改革研究工作。

(二)确定课程改革标准。要通过对本地区相关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标准以及生产、服务第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的研究,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内涵要求与行业、企业的需求进行有机的融合,并以此作为课程改革的依据。课程标准要涵盖职业标准,要为学生选择社会认可度高、对劳动就业有利的职业资格证书,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

(三)明晰课程开发路径。要通过实证研究,从企业的生产过程中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将其转化为具有学习价值的教学内容,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要关注课程内容的整体性与综合化程度,注重提高课开发的质量。

(四)选择课程改革载体。要根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的转变,选择课程改革的有效载体,引入企业培训中广泛采用的工作页概念,重新赋予其新的内涵,逐步使其成为现代中等职业教育中学生主要的学习材料,成为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工具,引导学生学会工作。

(五)加强校本课程建设要根据广州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以及行业企业的现实需要,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按照有利于重点专业建设、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充分调动教师和行业企业人员的积极性,借鉴和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发掘和整合学校、企业和社会的课程资源,形成与国家和省规定课程有机统一的、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

五、建立课程改革保障体系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充分利用各级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逐步建立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进行见习和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努力形成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要重视对教师进行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课程开发的能力。要加强和改善学校的教研工作,建立以校本课程研究与开发为核心的教研制度,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升教师的创新能力,实现教师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导师”转变。

(二)加强实训中心的规划与建设。实训中心的规划建设要注意功能定位,要创设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职业氛围,通过真实生产场境的再现,或实际生产过程的模拟,营造与专业教学内容相匹配的企业氛围,创设有利于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工作一体化的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环境。要积极与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训基地,拓宽学生实训的渠道。

(三)加强领导,扎实推进课程改革工作。各区、县级市教育局和各学校要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领导,把课程改革作为学校内涵建设的重点工作,统筹规划,积极推进。要注意课改工作的计划性,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2-3年内选择若干个重点专业开展课程改革试验,突出重点,抓出实效。

(四)积极发挥教科研机构及各专业教研会在课程改革中的指导作用。各级教科研机构及各专业教研会要高度重视课程改革工作,为各校开展课程改革提供指导,组织开展研讨与交流,促进优秀课程改革成果的普及与推广。

 

 

 

〇〇八年一月十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